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729|评论: 1

【魅力大英】大英·印象节选(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30 11:10 | |阅读模式


      蓬莱大乐
      蓬莱大乐是明未清初以大英县蓬莱镇为中心形成发展起来的民间打击音乐,是钹、鼓的原始打击乐,声音粗犷,击打狂野,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之所以称其为“大乐”,是因它的乐器大、队伍大、音量大、气势大,主要在庙会、宗教仪式、会馆祭祀、镇邪、山水朝拜等场合演奏。

      关于它的起源可谓源远流长,相传由周朝时宫廷乐师发明,流传到唐代开元年间,唐明皇因此乐高昂悦耳,演奏队型壮观,气势磅礴,特命为“大乐”,专供皇帝登基和帝王出巡时使用。明末,有一青年乐师因战乱出宫,后到中江定居,遂后建起了一支乐队,于是世代相袭,光绪年间传入蓬莱。

      蓬莱大乐节奏欢快,气势热烈喜庆,融北方锣鼓阳刚之气和四川民间打击乐柔媚秀风格,被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象山花锣鼓      象山花锣鼓是大英县象山镇特有的乐种,始创于清未,又称“花花锣”。乐器由大锣、大鼓、大钹和四个马锣组成,常与唢呐、胡琴、笛子等其它民间乐器配合,乐队演奏灵活,花饰色彩新颖,曲牌独具特色。民间红白喜事、庙会节日中常能见到象山花锣鼓的风采,听到象山花锣鼓的鸣唱,地方特色十分突出。作为大英县象山地区最古老的原生态情景音乐,象山花锣鼓是与生产劳动相伴而生的四川汉民族民间歌鼓,被誉为蜀地汉民族文化中最古老的活态遗存。

      象山花锣鼓与当地的“八仙鼓”和“蓬莱大乐”一样都是流传了上百年堪比纳西古乐的民间艺术形式。然而花锣鼓一般靠家传或同族组队流传,故流域不广。为了保护这一堪称四川古乐活化石的地方音乐,四川省已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也有人自发拜师学艺,希望将花锣鼓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徐氏泥彩塑
      继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大英“徐氏泥彩塑”以其悠久的传统技法及泥塑作品上百年不变型、五十年不变色而享誉全国,并于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徐氏泥彩塑”分为彩绘和泥塑,内容多涉及宗教传说、历史故事,以劝善向道。徐氏彩绘深得唐宋遗风,在用线上追求遒劲雄壮、飞扬流动的美感,即所谓“吴带当风”;在用色上饱满鲜活、富丽堂皇。其人物画简炼精致,用“春蚕吐丝”式的纤细线条勾画轮廓和衣裙,使其别具飘逸的真实感;尤重写实和表现人物的内在神韵,即“以形写实”。

      徐氏泥塑既有圆雕、浮雕,又有单尊、群像。用传统技法施工,黄泥、粘土就地取材,先绘图设计,再以“站七坐五”的比例扎架、砌粗坯、上细泥,等白坯完成待干、修补后,刮灰打磨,作立彩花纹,上彩贴金,开相完成。徐氏泥彩塑以其精于传统人物造型、服饰彩画、贴金、绘画工笔重彩等富含古风遗韵的特点,在四川、重庆、湖南、江西、台湾等地的旅游景点及宗教寺庙极受欢迎。

      以大英县徐得亲、徐兴国父子为代表的徐氏泥彩塑艺术享誉全国。1981年到1990年徐得亲、徐兴国父子被聘担任全部恢复丰都鬼城的雕塑工程的工作,八年间,设计和塑像二千余尊,使丰都成了闻名世界的旅游名胜。1991年在绵阳罗汉寺设计五千米大型罗汉堂,塑2米左右不同人物造型1250尊,中塑16米四面千手千眼观世音巨像,堪称全国之最。2001年始塑绵阳罗汉寺万佛城,内有小佛像12000尊,另塑9米以上佛菩萨像40余尊,其规模超过“美国万佛”城,举世罕见。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