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使用电话时,遭遇了一场"无声的消费陷阱"——电话刚一拨通,尚未接通对方,费用便已悄然扣除。这样的"秒扣费"现象,不禁让人质疑:本是便民的公共号码,何时成了"雁过拔毛"的收费工具?而作为服务提供方的*通,*信、*动公司,是否该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
一、收费"快如闪电",服务却"慢如蜗牛" 公共电话的设立初衷,本是为民众应急之需,尤其是在信号盲区或特殊情况下提供通讯便利。然而,如今部分公共号码却成了"一碰就收费"的吞金兽——拨号即扣费,无论是否接通,甚至通话时长不足1秒也按一分钟照扣不误。如此"高效率"的收费机制,与服务响应速度形成鲜明对比:故障报修无人管、资费标准模糊不清、扣费明细难以查询……消费者权益在"技术漏洞"的幌子下被悄然侵蚀。 二、"隐形条款"暗藏玄机,用户知情权何在? 翻阅几大通讯公司的服务协议,收费规则往往隐藏在冗长的条款中,普通用户难以察觉。更令人不解的是,扣费前无明确提示,扣费后无即时通知,等到消费者发现话费异常时,损失早已发生。这种"先斩后奏"的收费模式,是否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公共服务不应是"闷声发财"的生意,透明与诚信才是企业立足之本。 三、社会责任岂能让位于"蝇头小利"? 作为国有通信企业,承担着普惠通信的社会责任。若因管理粗放或技术缺陷导致公共电话沦为"收费陷阱",不仅损害品牌形象,更背离了公共服务初衷。与其在用户身上"锱铢必较",不如优化服务流程、公开资费标准、完善扣费提醒,用诚意挽回公众信任。 呼吁:莫让便民寒了民心 公共电话号码是城市文明的窗口,而非企业"创收"的工具。希望通信公司能正视问题,尽快整改收费机制,回应公众关切。同时,监管部门也需加强抽查力度,杜绝"未服务先收费"的乱象。唯有如此,才能让便民设施真正回归"为民所用"的本质。 结语: 技术进步不应成为企业"甩锅"的理由,用户更不该为模糊规则买单。当公共号码按下拨号键的那一刻,扣费的不该是话费,而是企业的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