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布拖龙潭镇。交际河

查看数: 302847 | 评论数: 15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21-8-31 21:44

正文摘要:

布拖的龙潭镇,交际河。大部分词义是重叠的。 龙潭镇街道就是交际河街道。 龙潭镇是行政区域,地理区域,包括了交际河,范围大于交际河。 交际河首先是一条河流,流域主要在龙潭镇;也是一个地理名词,包括了一定 ...

评论

小魏格纳 发表于 2023-5-31 10:41
小魏格纳 发表于 2021-8-31 21:56
拍摄了,水看上去像结冰似的。

2楼的泉水,有时一两个月,一点水都没有了。(就像被人工控制,把水关了)
过一阵,又正常有水了。与雨季,貌似没有联系。
询问周边年纪大的人,说早年没有这个情况。有这种情况,可能近十年了。
小魏格纳 发表于 2023-5-31 10:36
小魏格纳 发表于 2021-9-13 15:20
交际河的河谷地带,坡度约40多度;长约6公里,宽约300来米。(几平方公里)
询问当地一老人,他78岁。
说 ...

经了解,大约在民国1942年左右,巧家、宁南等汉区,禁止种鸦片了。
巧家的一些汉人(一般是惹着案件的人),到交际河,投靠周边的彝族头人罩着,每年相当于纳税;
就在交际河谷,种鸦片。
李文全 发表于 2022-5-13 17:38
50444157 发表于 2022-5-13 15:57
小魏格纳 发表于 2022-3-4 17:51
(没有修冯家坪灌渠前,从交际河里面,去江边,基本没有路。)
从交际河,修渠引水到冯家坪,大约在1965年左右开始修。举布拖全县之力。
修了约一半,文革期间停了两年。后复工,约在1968或69年建成。
修该灌渠,牺牲了民工十来个。
小魏格纳 发表于 2021-10-27 13:46
2#所发的照片,这个位置的泉水,是龙潭镇的泉水的大约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
经查,该处,约半亩地的范围都有泉水。在外面的这个泉水,只是一小部分。
该处泉水照片的左边偏南,还有泉水,是照片上泉水的四倍或五倍;是围在交际河中学北面围墙里面的。
中学里面的泉水,用来洗碗、洗盆或打扫教室卫生等。
看来,这个龙潭的泉水总量,还是比较大。
(龙潭,实际最初的发音,是龙滩。)
小魏格纳 发表于 2021-9-23 10:17
从交际河街,顺流而下几公里,田坝村一带
有引水渠,从交际河引水去灌溉冯家坪农田。冯家坪,现在叫沿江村。
没有引水渠前,人的饮水都不够。(接上楼)
现在农田种各种农作物,需要的用水少了。该引水主要用于发电。
小魏格纳 发表于 2021-9-22 23:32
现在农田种各种农作物,需要的用水少了。该引水主要用于发电。
引水渠即堰沟,总长度约六七公里。陡峭的地方约一半。
纯悬崖绝壁的一处约二三百米。
农业学大寨开始后,举全布拖县之力修建该灌渠。
堰沟于1967年左右建成,沟宽约一米多,沟深约二米。
虽然长度不及河南红旗渠,但跟红旗渠某几段,艰巨程度接近。
小魏格纳 发表于 2021-9-13 15:20
交际河的河谷地带,坡度约40多度;长约6公里,宽约300来米。(几平方公里)
询问当地一老人,他78岁。
说,交际河的河谷,至民国末,没有开发,是斜坡荒草坝子。有芦苇、茏茅竹、茅草、灌木丛。交际河谷,没有多少人家。
彝族人口不多,住在交际河周边山上。
大约在新中国成立后,新政权大体稳固了,1951年、1952年,金沙江对岸云南巧家县的汉族。开始到交际河谷垦地,种水稻。
龙潭镇的红旗村,约7个生产队,基本是汉族。约从1960年代中期,逐渐有些彝族被允许迁到交际河谷,逐渐形成村落、街道。
有当时的公社即乡政府,一排房子是学校,一排房子的医院。
1980年代以后,彝族人口较多搬迁到街区。现在交际河街区一带,汉族人口少了,主要是彝族人口。
(交际河街西面的山脚,有一些汉族墓葬,多是巧家县籍贯。)
小魏格纳 发表于 2021-9-12 09:50
布拖只有一小段临金沙江。
有个白石滩。景色原本也可能不怎么突出。
溪洛渡电站蓄水后,白石滩在淹没区。
那些石头大概也在蓄水前挖走了。
(从金财大厦进西昌火把广场,柱子走完后,左边那块石头,不知道是不是从布拖白石滩运去的。)
小魏格纳 发表于 2021-9-4 20:51
交际河下游,即将汇入金沙江之前的四五公里,是陡峭的大峡谷。
虽没有悬崖村上游的美姑河大峡谷长,但河底陡峭得多。
虽然也比不上西溪河峡谷。不过交际河大峡谷还是有壮丽景色。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