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最后50人坚守核电站受高量辐射已做赴死准备
2011年03月16日05:16 来源:人民网 人网3月16日电在日本福岛1号核电站的四座反应堆接连发生重大险情,造成各类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后,众多救援人员纷纷撤走,但一支人数不多但相当精干的抢险救援队却始终坚守在核反应堆附近工作,成为阻止福岛核电站局面继续恶化的最后一道防线。 《纽约时报》披露,正是这些工人冒着遭受大剂量辐射的危险,用最原始的办法一边向反应堆内外喷海水降温,一边打开阀门排出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氢气,并参与扑灭了4号反应堆核燃料池发生的大火。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要求在距离电站30公里范围内的14万民众不要出门。 当福岛核电站2号反应堆机房于15日早晨发生爆炸后,现场附近的辐射强度飙升至日本规定安全值的800倍以上。换句话说,人如果在现场工作1小时,就等于接受了正常情况下800个小时才能积累的辐射量。至少有750名参与抢险救灾的工人随后奉命紧急撤离现场。 据悉,坚守厂区的包括50名最精干的抢险队员,但日本方面没有披露他们的具体名字。他们在电站防护措施最为严密的控制室内坚持工作,其主要任务就是确保每分钟都有数百立方米海水源源不断地注入三个在震后“高烧不退”的反应堆中,并确保堆内压力始终保持正常。 这些坚守电站的抢险队员有的是经验丰富的退休老工人,也有的是志愿加入抢险队伍的电站骨干力量。尽管他们身穿最现代化的防护服,但仍不足以抵抗控制室外高强度放射线的危害。这些做好慷慨赴死准备的工人为其他救援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86年,参与切尔诺贝利电站救援任务的176名工人中,有很多在任务结束后数周就不幸因接受了大剂量辐射而去世,当地还有50万居民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保护措施到位,福岛核电站预计不会发生类似切尔诺贝利那样的大灾难,但工人健康仍将严重受损。 福岛1号核电站内共有6座反应堆,其中1-3号反应堆在地震发生后自动停止运行,但先后发生了爆炸,造成两座厂房和一座反应堆外壳受损。因电站冷却系统因被海啸引起的洪水淹没瘫痪,反应堆内核燃料温度居高不下,救援人员只好用消防水龙吸海水为反应堆降温。 地震发生时,4,5和6号三座反应堆处于停止状态,但其中储藏的大量乏燃料同样需要不断补充降温用冷却水。因冷却水不足,4号反应堆15日发生火灾,幸被及时扑灭,没酿成更大灾难。资料称,日本反应堆外壳很牢固,即便遭飞机撞击后,也只会发生少量泄漏。 所谓乏燃料就是从反应堆中拆卸出来的使用过的燃料棒。负责核电站运行工作的东京电力公司15日晚间宣布,正考虑动用直升机参与福岛核电站4号反应堆的降温工作。其具体方法就是用美军和日军的直升机提起大量海水,然后将它们泼洒在4号机组附近用来储存乏燃料的池子内。 目前,继续为受损的福岛1号核电站反应堆降温依然是最紧急的任务。由于核电站反应堆在关闭后依然会产生相当于运转时6%的热量,对核燃料“保持完整”形成了严重威胁。如果任由反应堆温度上升,堆内核燃料将因高温融化,最终变成像熔岩一样破坏性极大的流体。 此外,日本震区未来几天内可能发生雨雪天气,也也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一些放射性物质可能会随着雨雪降落地面,给本已遭受重创的当地人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高轶军) |
让我们感到极其惊讶的是,此次日本史上最严重的地震灾害,竟没有出现像汶川大地震那样的几近毁灭性的破坏,日本民众秩序井然,纷纷跑到学校里这个“最安全的地方”避难,全国的711便利店免费供给水和食物,在街上避难的群众吃完送来的食物后没有在地上遗留一点垃圾,让我们对这个民族顿生由衷的钦佩。
日本国面积37万平方千米,人口1.3亿,四川省面积45万平方千米,人口9000万,人口密度比四川还大。为什么日本可以做到灾难减到最小?纽约大学政治教授亚拉斯达·斯密斯已经在《为何地震对民主国家伤害较小》中回答了我们的疑问:政府无法阻止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却可以预防它们或降低其危害程度。应对措施是众所周知的。例如,世界上很多地震频繁地区的国家对建设没有足够的规范,这看起来似乎是违背逻辑,但却是事实。然而,当面临在建设工程中是该坚持选用可靠的水泥建材,还是发包工程给那些不倾向使用安全材料的亲信时,政客往往选择后者,因此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一个民主国家为了保持政权,领导者必须维持大部分人民的信任。而为了获取人民的信任,他们需要通过实施建筑法规和确保官僚机构由能干的管理者管理运行,以保护人民免于自然灾害的伤害。因此,当政客无法履行承诺,例如当太多的人在灾害中死亡的话,他们就将失去职位。让我们来看一些统计数字:平均39%的民主国家,在任何两年之间,都会经历反政府的抗议活动,而在大地震之后,这个比率几乎是倍数地增加,所谓的“大地震”,定义是导致超过两百人伤亡的地震。而在1976年到2007年之间,有40%的民主国家,在两年之内替换了他们国家的领导者,而91%这类领导者都是在一次大地震之后被更替掉的。 日本地震深深刺痛着我们,不仅因为我们的人性光辉正在闪耀,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公民社会进程不应中断而应加快推动,才能不再让汶川的悲剧继续重演,要知道,好了伤疤忘了痛只会带来更大的伤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