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68|评论: 1

互联网成为群众诉求的平台 显现“第一媒体”之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5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覆盖面的日益扩大,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有网民提出,互联网开辟了民意诉求新渠道,网络民意的“力量”在近两年愈发强大,正对现实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由于网络的广泛、迅速、聚合、难以预测等特点,网络民意正助推各级政府提高执政能力。

  互联网成为群众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

  为了解广大网民对自己所在省份社情民意通道的知晓程度,10月21日,人民网特别推出人民调查——您知道您所在省份社情民意的受理方式吗?调查包括三个选项:一是知道;二是不知道,没有查询过;三是查不到,不知哪里找。截止23日下午14:30,共有15592人参与投票。其中,11453人选择“查不到,不知哪里找”,占总投票人数的73.5%;选择“不知道,没有查询过”的有3474人,占投票人数的22.3%;选择“知道”的只有665人,占总人数的4.3%。据统计,超过95%的网民不知道、查不到所在省份社情民意受理联系方式。

  调查显示,超过95%的网民不知道、查不到所在省份社情民意受理联系方式。这一结果既让人错愕也让人悲哀,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主要有两点,一是网民对所在省份社情民意的受理方式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一是相关部门对社情民意的受理方式没有给予足够的宣传和重视。

  事实证明,只要相关部门重视社情民意的受理方式,网民不会不买账的,还会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反映社情民意的热潮中去.这样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远的有今年2月16日,《昆明日报》用4个整版公布了从市委书记、市长到5区、1市、8县及市直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联系电话。结果这一期报纸很快被一抢而空,出现了“昆明纸贵”的情况。近的有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主动通过人民日报驻山西记者站对人民网网民留言给予回复,激发了网民建言献策的热情。此外,诸如江西省长吴新雄、副省长史文清公布手机号码,作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违规举报电话予以公布,结果引得全国各地的人纷纷拨打,有的不是反映住房保障违规情况,而是想通过手机向省长反映其他难题。

  所有这些说明了两点,一是一些地方领导对社情民意通道很重视,一是老百姓有倾诉的欲望和要求,但社情民意通道不畅。一旦不畅,必然出现两种情况,老百姓的声音得不到表达,问题得不到解决;一是上层无法了解民意,或者是无法掌握真实的民意。今年7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要把民主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充分尊重并畅通民意,决不能堵塞民意,形成“言塞湖”。“堰塞湖”一旦溃决,后果很可怕,“言塞湖”一旦形成也会后果很严重,严重的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为此,就必须构建社情民意通道,让老百姓有话说,有说话的地方,有和官员直接沟通的机会。为保证老百姓表达通畅,一方面应健全传统的表达通道,比如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短信等等,另一方面就需要重视网络,构建网络通道,中央对网络民意一向重视,今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民网与网友交流时说:“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益派市场咨询公司对2874人进行的调查显示,67.1%的公众认为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官方了解民生、体察民意的重要途径”,71.9%公众认为,网络表达将成中国式民主建设的新通道。事实上的确应该如此,因为网络已经日趋显现“第一媒体”之势,据报道网络媒体已经超过报纸、杂志、图书、电影、戏剧等传统媒体对民众的影响,并呈现出取代电视的发展势头。2007年9月,美国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互联网和电视是人们最为青睐的传媒,但互联网已跃居电视之上。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重视网络,显然是阻断了大量社情民意。

  事实上,这几年来一些热点事件、引起较大关注的事件,哪一件不是发端于网络,在网络上关注度极高呢?信息时代应当更好的利用网络,及时解决老百姓反映的问题,如果要阻止流言蔓延,就及时回应,在第一时间内以权威说法给网民一个交代。

  建立社情民意的网络表达机制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及时解决老百姓的吁求,重视网民的要求,及时解决,否则便会恶化事态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要及时回应各种传言,该证实就证实,该证伪就证伪。

  说到底,建立社情民意的网络表达机制,从根本上说是如何实现“贴近民情、合乎民意、顺乎民心”的目标。总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社情民意通道,官员才能更好地执政,老百姓也才会更好地表达意愿,投身于建设当中去。

  ■新公共事件:当酒后无德遇网络无边

  因涉嫌在公共场合调戏未成年女孩,并蛮横撒野、大放厥词,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林嘉祥3日被交通运输部免去党内外职务。对这个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的事件,深圳警方也表示正加紧调查取证。我们盼望真相尽快浮出水面,给汹涌的舆论和民意一个交代。

  关于这一事件的相关视频,起初只出现在社会新闻扎堆的某网站贴吧里。也许是林嘉祥的官员身份太过扎眼,他的言行也太过肆无忌惮,引起了网友的持续关注。而这一次,有关部门的反应也很迅速。事件发生在29日晚,30日在网上开始发酵,31日下午,深圳海事局就召开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瞿久刚宣布停止林嘉祥的工作,交通运输部已成立调查组赴深调查。

  这事搁在以前,没有视频,没有网络,没有公众持续的关注,事情将会怎样?也许它作为一个“离奇”的社会新闻,根本无法进入公众的视野,最终不了了之。

  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照相机,到处都有摄像头的网络信息时代,这种状况正在改变。现在,任何一个小范围的事件,都可能通过网络、手机等现代信息传输工具,迅速传播,最终成为全社会乃至全球关注的公众事件。哈尔滨警察斗殴致死案、山西霍宝“封口费”……无一不是这样。这就是公民监督的力量,借助视频、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这种监督的力量被迅速放大。

  我们也注意到,在事件开始发酵,权威部门尚未出来表态的时候,也是民间舆论尤其是网上舆论最为活跃的时候。这里面当然不乏真相披露、真知灼见,但也难免鱼龙混杂,信息混乱。所以,这个时候真相最宝贵,说法最宝贵。如果相关单位、权威部门不及时出来积极应对,民众就有可能被混乱的信息所左右甚至误导。而现在发布信息又是这样的容易,被误导的民众用与真相相悖的信息又去误导别人……滚雪球似的不知真假、混乱不堪的信息满天飞,其实于公众于政府都不一定是好事。

  该澄清的澄清,该披露真相的披露真相,该给说法的给说法——网络时代,不仅很多事情瞒不住,应对不真诚不及时都只能使事件进一步升级甚至失控。

  另外,林嘉祥事件,还可以作为公民通过网络等途径监督官员及公众人物的典型案例,也为曾引起广泛争议的“人肉搜索”正了一下名。其实“人肉搜索”名字很吓人,但它正如菜刀一样,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用得正当,可以切肉切菜为美好生活服务,被歹徒拿去谋财害命了它才成了凶器,但这并非菜刀的错。

  ■领导纷纷触网民意借网出海

  总书记对网络民意的重视、肯定,开通了“网络民意直通车”。问政网络,近年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而在重庆最牛钉子户、山西黑砖窑案、厦门PX项目缓建、华南虎照片风波等一系列事件中,网络舆论对事件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草根网民聚合而成的强大力量得以体现,亿万网民成功实现了意见表达、政治参与。(7月29日新华网)

  同日又见报道,湖南近来频出“网络红人”:先是株洲市纪委书记杨平实名上网,通过网络反腐倡廉,激起千层浪;而后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位列“网友给省级地方领导留言排行榜”第三位,并迅速处理网友跟评建议,网民纷纷叫好。信息时代,湖南官员正尝试以更加开放的网络执政方式为民办事。

  形不同而神相似,这是两则消息的共同点。总书记重视网络民意,开通了“网络民意直通车”,这是民意表达得到了最大化的保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施政宗旨,也是公民有序参与与民主政治有序进步的见证。而官员成“网络红人”,其需要的恰是民意的聚集和张扬,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网络的发展,为现代社会生活提供方便、迅及和透明的同时,也对官员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民意诉求通过网络平台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在言论自由的语境下,只要合符法律、法规的言行都能自由地在互联网中合理存在,它不受地位、知识水平和贫富的制约,想说就说、悉听尊便。由此,诸多名不经传的“草根”声音便“借网出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左右着决策者的思维,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另一方面,网络实现了官民的“零距离”接触。且不说总书记、温总理等中央领导十分重视网络民意,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员开始真正走进网络,在网上与网民平等交流、听取意见、体察民情,他们隔三岔五地做客聊天室,就热门话题与网友互动聊天,或开通博客,征集群众意见。前不久,湖南省委宣传部长蒋建国便建议干部把上网作为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以外的“第五个习惯”。无疑,官员热衷于网络,这就是执政能力与方式的与时俱进,它凸显了干群的“鱼水情谊”、“一家亲”。

  其实,无论是官员成“网络红人”还是民意“借网出海”,它都见证了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那就是民主政治的发展,已经成了当代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对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来说,官员在互联网中越能得到民意的“热捧”,就越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官员成为“网络红人”,也盼望着更多的民意搭载网络走进更高决策层。当两者有机结合、互为依托时,则民生之大幸。

  ■网络民意,政府善治的建设性力量

  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应该感谢“周老虎”,它就像是一个标本。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民意的迸发,看到媒体舆论监督的力量,还可以看到政府的善治……事实上,“周老虎”的节节败退,一方面证明一些地方政府对自身信誉的不重视,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民众公共意识的觉醒。反观“打虎”的始末,无疑让人们再次看到了网络民意的力量。

  从“华南虎照片”甫一曝光到最终定罪,可以说每一分每一秒,公众和媒体都在密切关注。时间从来没有让我们“审虎疲劳”,每一个网民也都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虚假、和丑恶做持之以恒的斗争。我们看到,每一篇“华南虎”的新闻后面都有无数条跟帖,关于“华南虎”的评论也是铺天盖地,不管你是拖延专家,还是诡辩高手,面对万千读者和网民,都将被其巨大的推演力量逼出“原形”。网民以及媒体的锲而不舍,让陕西省有关方面始终如坐针毡,而最终促使其行动起来,直面真相。

  可以说,在当下公共领域的构建中,网络传媒作为一个提供信息和公共讨论的平台与渠道,使公民、传媒、政府三者之间形成了及时的、建设性的互动关系,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修正,而且这些过程和环节也日趋走向透明与公开,最终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设。

  回顾近年来极具影响力的事件,其要么是被网友揭发,要么是被网络舆论放大,然后都经历过搜索引擎的诘问,相关网页高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个。如果没有互联网,很多真相可能还尘封至今。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网络媒体提供了最快捷、最便利的传播平台。网民也借助着这个虚拟空间,极大地扩大了信息源,增加了社会的透明度。

  一种程度上讲,网络媒体通过营造一种舆论氛围,为促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建设性力量,从而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事件朝着可预期的良好方向发展,最终不仅成功地化解了危机,同时也成功地把危机转化成推动社会进步的良好契机:一方面,国家朝着法治化更进了一步,增强了吸纳社会意见和抵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权益,推动了社会的民主进程,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无论如何,笔者期待,各级政府都能够从“华南虎”这起活闹剧中吸取教训,充分重视网络民意的力量。毕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而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网民言论: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不仅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也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网络民意作为一种原生态民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为公共决策的价值取舍、利弊权衡提供重要依据。而网络民意传播及时、覆盖面广、参与方便的特点,则为政府释放'决策气球'、了解民心向背提供了成本低廉、反应快速的平台。”

  “网络民意的‘力量’呈逐年强化趋势,尤其是在今年,从藏独事件到汶川地震,从翁安事件到三鹿问题奶粉再到近期的蛆虫橘子,虚拟网络上民意巨浪汹涌,正对现实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新兴媒体的崛起拓展了民意表达空间,激活了民众的精神诉求,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舆论的走向。”

  本文网址:
http://www.tsinfo.com.cn/Disp.Aspx?ID=20499&ClassID=96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8-11-7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NBHH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