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1189|评论: 2

8·15与3·1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6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11东日本大地震是日本战后史的必然归宿。把8·15和3·11搭在同一逻辑的通道上,这是日本作家兼学者笠井洁在《8·15和3·11——战后史的死角》(NHK出版,2012年)中,对这场天灾和人祸所做出的最具新意的反思。如果说日本二战中的战败可以概括为科技的失败和经济生产力失败的话,那么,战后日本对美国的万事乖顺,以此追求所谓的“和平与繁荣”,则是冷战意识形态的再出发。签署日美安保这个“潜在的核保有”与日本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电力供给,就在这双重的意义上,日本在荒凉的乡村,在“和平与繁荣”的交叉位置上,建造了极具象征意义的战后繁荣支柱——核电站。因此,不对8·15以后的战后日本史作彻底的批判,就不能真正反省3·11的历史教训。

笠井洁在书中指出,看看围绕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战争决策层的丑态,8·15显露出的日本人心性和共同体意识,丸山真男把它概括为“军国支配者的精神形态”。这种日本人特有的心路历程,作者则把它定位为日本式意识形态——“历史意识欠缺”。以8·15为终结的那场“无谋的战争”背景,确实有丸山真男所指出的战争决策层的“村落心性”。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对看不到世界大战历史图景这个历史意识的欠缺,才是日本对美国发动必败的太平洋战争的最大要因。随着冷战的结束,一个新的时代到来,怠慢于从根本上再检讨核电政策的战后日本,犯了同样的历史意识欠缺的错误。因此作者认为如果不对日本式意识形态作深刻检证的话,围绕8·15和3·11的反省也会堕入到日本文化论的庸俗变种中去。

检视从丸山真男到三岛由纪夫为止的战后日本思想,再审视从1960年日美安保到70年代高速经济增长,再到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破灭,再到三年前的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战后日本史,我们看到其根底部是历史和地理的宿命病理在这个国家起作用。荒凉的“原子能乡村”最深层之处泛滥着日本式的意识形态。8·15和3·11则是这种日本式意识形态所带来的两大历史破局(可理解为一种国家战略的彻底失败)。这里的逻辑力量在于:战败的历史结果必然催生出福岛核电站这个国家肌肤上的“恶瘤”。而对战败的8·15还没有能真正反省的日本人,在追求所谓“和平与繁荣”的战后社会中,又撒上了3·11灾害的种子。照笠井洁的说法,这才是一般人不易看出的“日本战后史的死角”。

3·11破局的意义就在于证实了日本在战前和战后所犯的罪行与错误,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当然,问题的深刻性还在于,欠缺历史意识的日本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要摆脱这种深入到根部的“败北的精神构造”。而一旦无法摆脱这种“败北的精神构造”,日本人还将在同样的道路上不思悔改地迈进,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更大的破局。

这就使人联想到1969年日本激进的年轻人组建联合赤军,1972年发生震惊内外的浅间山庄事件。之后在1995年发生奥姆真理教徒制造的地铁沙林杀人事件。这些事件的本质就是对战争事实与历史问题没有彻底清算的日本,其暴力这个行为通过一种方式被沿袭被继承了下来。对日本军人在战争中的残暴行为没有通过语言的方式进行清算,其结果就是暴力结构和暴力倾向残留在当今日本社会之中。快20年过去了,沙林事件的主犯麻原彰晃还活在监狱里,虽然早就判了死刑,但就是不执行。

这就是弥漫在日本社会的一种相当危险的精神倾向:对暴力的清算总是迟到的,总是不到位的,对受害者的牺牲与痛苦的同情,远远不及对加害者的同情。这就又回到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水死》。看来“杀王”意象才是日本的正道。杀死日本人骨髓里的“昭和精神”,才能出现新时代精神的“穴居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4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8-20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看看
发表于 2014-9-17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切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