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门前的那条大路,约1米来宽,一头通向飞龙场,一头通向华蓥山。从我家到飞龙场只有三华里,到华蓥山则是远在天边,只有在艳阳当空,万里无云的时候,华蓥山的轮廓才会显现在我们的眼前。那些秀丽的山峰和灰白色的岩石往往会引起我们无数的提问与遐想。长辈们则告诉我们:华蓥山是巴蜀四大名山之一。那里古木参天,翠竹成海,奇峰耸立,怪石成林,溶洞幽深,瀑布飞泻,山花烂漫,景色迷人;那里山雄林茂,动植物丰富,什么香果树、穗花杉、白夹竹、方竹啦,什么华蓥鹞、云豹、金钱豹、赤狐啦,数不胜数;那里地灵人杰,传一双枪老太婆,可于万人丛中取敌酋之首级。而最为直观的则是1958年,先是看见无数青壮劳动力接连不断地开往华蓥山,说是去大炼钢铁;后又见他们抬着又大又长的松树、楠木回家,虽然钢未炼成,倒也收获不小。 大路原是用青石板铺成,相对于通向各家各户的泥泞小路,其优越性不言而喻。大路似无专人护理,但各家各户都能自觉维护,但也偶有不讲公德的人将横着铺就的三块石板改用两块直铺,另一块则抬回家去做洗衣板或灶面石的,其行为免不了被路人责骂。冬闲季节,有石工师徒对全路进行义务检修,各路段的住户无不争相送茶请饭,称赞他们热心公益的精神,祝贺他们多福又多寿! 20世纪50年代末,要跑步跃入共产主义,机械化是其目标之一。为此,对这条大路进行了去弯取直,削坡扩宽,将青石板打成碎石,铺在路面上,改造成了一条泥石结构的机耕路。最初,这样的路面确实比较好走,但终究经不起雨季的考验而变成了一条坑坑洼洼的泥浆路,一不小心,就会滑到,粘一身污泥。每当这时,人们就免不了骂几句“哪个龟儿子挨刀的,好好的青石板路不要,修了这么个滥路!” 80年代中期,当地政府听民声,顺民意,采取镇、村共同出资和以工代赈等方式,买来青石板,重新铺在路面上,恢复了青石板路。青石板路虽然比机耕路抗踩踏,雨后干得也快,但雨天从各家各户泥泞小路带来的泥浆粘在路面,特别打滑,一般要穿钉鞋或脚麻子(用稻草编织的防滑练)才稳当。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青年外出打工,不仅争了一些辛苦钱,也增添了一些时尚元素,哪个还愿意穿钉鞋和脚麻子呢?而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用机械的增多,改造农村道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当地政府再次将改造乡村道路作为民生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并以村委会负责路基,乡政府负责硬化的办法加以实施。2010年踏上去老家的大路时,青石板再次被打碎,铺成了泥石路。2013年回老家,侄儿早早地开着摩托在场口等候,原来大路已经硬化。他带着我奔驰在这平整的水泥路上,黄橙橙的稻穗、绿油油的松柏、翡翠般的慈竹、青瓦白腰带的新农舍飞驰而过,不一会儿就到家了。这并非是因为路好侄儿在飙车,而是飞龙场向老家方向扩展了近一半,从场口到老家只有一里多路了。 啊哈,老家的变化还真不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