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两年多来的首次降息正式启动。流动性的增加,令疲软的资本市场一扫颓势,股指连日大涨,股民喜笑颜开;房地产市场上,房贷压力的减轻无疑会刺激抑制的购房需求,“房地产回暖”的预言重现。更重要的是,此举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催发投资热情,可成为经济下行压力的一股反向作用力。
不过这次突然的降息引发了一些人的质疑“中国经济是顶不住了吗?”这种揣测过于渲染,透着中国决策层“玩不转”经济政策、疲于应付经济形势的意味,认为降息一旦 开了头就会有下一次,那就更表明中国的日子不好过,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引擎定位就要打个问号了。
的确,从近期经济数据看,物价指数、制造业指数均在低位,消费和生产局面双不利,经济似乎陷入了低迷。从经济学的逻辑看,降息的预期已渐趋强烈。决策层此举是顺应市场预期,综合种种经济信号而做出的灵活的、主动的调整。从“微刺激”,到定向宽松,再到降息,不同阶段的经济形势采取适合的工具,并视效果进行调整,不以主观好恶行事,尽展可控性。
降息,救的不是好看的数据,而是经济综合素质的提质增效。“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这是中国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对中国经济目标的阐释,随着下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端出的2015年经济计划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印证。因此,通过降息稳增长,为各项改革新措施预留施展的空间,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降息而不是降准,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让金融为实体经济舒筋活络,同时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矫正银行暴利,促进商业银行参与竞争。未来,决策层将继续运用各种政策组合、金融工具组合应对经济局势变幻,撬动经济转型,催发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