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后的晒场,一席晒席,几块门板,几个稻桶搭成舞台。竖一桅杆,上挂红灯。忙碌一天的农民,爬山跑沟地提着灯笼,打着火把,奔赴一起,围起场子观看灯戏”是我头脑中的以前苍溪人看灯戏的场面。可从小居住在县城的我却只有耳闻,并未目睹。近日,亲眼看了一场元坝梦想演艺的灯戏,圆了我的灯戏梦。
初冬的夜晚,插江边的农家小院,雪亮的电灯,喇叭中播放的欢快的歌曲,气派的火红的充气门、金色的宫庭狮、喜庆的红对联,新房前小巧的彩门,院坝中防晒网搭棚,一排排塑料方凳前摆着花生瓜子茶水、红红的白煤火盆等,将婚庆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许是年轻人多外出务工,那基本观众是须发花白的老大爷、戴毛线帽或包头巾的老婆婆、花枝招展的少妇、穿着各式各样漂亮童装的调皮的小孩等。
时下的演艺班子,提供红白喜事的全套服务,那舞台,轻钢构件搭建,台上音响灯具一应俱全,金色的天幕上五彩的流苏彩带、大红的喜字、台前是一盘盘鲜艳的桌花,令我眼界大开,这灯戏戏台,与我头想象的可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呢。只有台左的电杆间挂的大锣、支起的盘鼓和拉胖筒筒的老人,才让人看出这要演灯戏的。
据悉,当年元坝有天台灯班,属享有盛名的彭家梁灯班系,1940年師氶杨万泰(盲艺人艺名活怪物),1979年由杨仕碧领头恢复至今,即“梦想演艺”。
灯班是为银城村五组的唐家办婚庆的。那节目,是主家点的灯戏《张三借衣》、《李三娘安磨》和《赶隍会》。
国庆期间我在梨博园看过《张三借衣》和《神狗子安磨》,以前也看过八十年代的《赶隍会》,可这次的演出,应是原版。
我说的原版,应为杨班主的由师傅传授的“腹本”更贴切。许是这原因,那剧本粗粝,未经打磨。
《张三借衣》
我这儿说说后两出。 在前看的《神狗子安磨》说的本是老太婆养了一儿四女,儿子便是脑壳灵光的神狗子。老太婆虽有众多子女,然丈夫早逝,其情欲难泯,不守妇道,与人麻打伙。几姊妹联合起来教育老妈,用推磨时到处洒谷子、用被盖面子耍狮子,一酌出四两酒等法子气她,终未取胜。后神狗子扮算命子给其母算命,一算即准。狗子训母,后母幡然醒悟,一家人合好如初。 梦想演艺的这出戏《李三娘安磨》(即《神狗子安磨》)与前我看的基本相同,想不到他们在最后加进《双拜堂》中的老配老的小配小的结局,让人哈哈大笑。
《李三娘安磨》中儿女们推磨时到处洒谷子
《李三娘安磨》中儿女们用被盖面子耍狮子
《李三娘安磨》中神狗子扮算命子给其母算命
我依稀记得,八十年代的《闹隍会》中知县坐竹竿去参加城隍会。其中坐竹杆赶路,过跳蹬河等表演,在杠子上滑落“吊半边猪”等一连串的高难度动作,观众无不鼓掌称快。
这个戏最后知县受到教育,他不给平民大众办好事,大家就抛弃他,使他不受百姓爱戴的“光杆司令”,他后来认识到为百姓排忧解难不是小事,修桥铺路、解百姓疾苦才是大事,最后石知县答应拨银造桥,解决平民大众过跳蹬之难,最后于民同乐,集体借用“打花巴掌”、“打肉莲花”使戏热闹收场。
梦想演艺的《赶隍会》,是一家几兄妹进城赶隍会,因天晚城门已关,只得越墙而入,县太爷审问,几个人说明是进城赶隍会的,太爷也想看,于是就表演了对唱、钱棍、盘歌、钻城门洞等,老爷散花,后以“三两二钱七、红白二萝卜”作赏,被赢了的百姓剥掉官衣纱帽(红白二萝卜)赶回了家。
《赶隍会》中几兄妹进城赶隍会
《赶隍会》中的县官与师爷
《赶隍会》中表演对唱、钱棍、盘歌、钻城门洞等
我对他们在《双拜堂》中最后加进的老配老的小配小的结局不赞同,说这样与前边的儿女想法子教育老妈的情节不合。而对灯戏颇有研究的友人解释说,灯戏的表演很随意,演出视实际“嫁接”是常事,目的是将气氛渲染出来。像今晚,是喜庆,这是将人逗得笑皮肚子才好。
听友人一说,我对那《赶隍会》中的不为百姓办实事的县官,最后被剥掉官衣赶回家的情节有了理解。如此,那戏的后边,有没有对时下的官员的警示呢,我不知道。
说实话,“腹本”大同小异,没有整理改编后的精练、主题鲜明。而他们的演出,无论身段、唱腔都不能与新《闹隍会》相比的。
小小的灯班,十二、三个人,乐队三个老人外,出场的不足十人,男主持和杨班主两男,其余均为女性。班主是顶梁柱,唱、念、做功夫俱佳;女演员有反串男角的,特别是那演幺女子的老演员,入戏深,演技不凡。大节目间的换场,非常快,刚刚还是灯戏中的古装,两三分钟就换上了跳排舞的亮丽的时装。换场的间隙,那男主持时而用川味普通话致祝词、时而用方言如李伯清式的散打,传统的灯戏和现代的歌舞穿插,热热闹闹。
杨仕碧演出照
主持人
全体演员
我想,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这赫赫有名的元坝天台灯班的忠实坚守者,也是苍渓现在人数最多节目最多的民间灯班。当我问及怎么没参加国庆的梨博园汇演,那主持人只是苦笑。据说一直未得到当地政府的半点支持呢,我有些为他们鸣不平的。
友人说,梦想演艺人员齐全,个个能唱,这在同行中少见的。传统灯戏的曲牌,他们的三出戏中均有展现,可见其功力。传统灯戏的服装,特别是《赶隍会》的官衣官帽,与川剧不大相同,自己做的髯口等,拙朴有特色。
这真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资深的民间文化的研究大家、有县十大民间艺人头衔的他,又发现了灯戏的新班子。可喜可贺!
夜深了,一弯新月挂在天上,似有薄薄一层霜,很冷的。可看戏的人们并不觉得,清脆地锣鼓、粗犷地胖筒筒和悠扬的唱腔声中,老人们凑在一起边看边聊天,少妇跟在用塑料方凳当车推的小孩后边在剧场中无拘无束地穿行......我想,前人称灯戏“大铺盖”,很有道理,它热闹的场面着实让冬天露天看戏的人觉得犹如身裹厚厚的棉被,把严寒也忘在了脑后。
以灯戏为主的演出,在全体演员的欢快热烈的《爱我你就把我来追求》歌声中结束。
汽车行驶在返城的公路上。插江水一如既往地静静的流淌,不过江面上没了昔日的点点渔火,更没了那传说中的《银城观》、《插江寺》等建筑。是啊,我们的灯戏也是如此:多少人和事,都会或已经烟消云逝,唱戏的最后也会化作一撮尘埃,只有唱本一代一代相传,只有戏还在。
照片为祁红拍摄 谨此致谢
2014-12-5草
2014-12-7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