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49|评论: 0

[泸州杂谈] 评论:这个时代需要“捧”高技能明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5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二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于去年年底在京举行。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300名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表彰,同时表扬了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84家单位和80名同志。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引导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合理使用制度,进一步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中国青年报12月30日)

  可以说,这是一次高技能人才汇聚的盛事。然而,笔者注意到,这一盛事,引起的舆论关注,远没有年终任何娱乐盛典引起的关注度高,不少媒体根本就没有对高技能获奖者进行报道。无怪乎有人感慨,我们这个时代,太多关注娱乐英雄,却淡漠技能英雄。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要求舆论像关注娱乐明星那样关注高技能人才,是不太现实的。但是,严重的“厚此薄彼”却会造成社会的失衡,以及成才观念的扭曲。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同时整体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需要有大批高技能人才,有社会推崇的高技能英雄,青年学生也以成为高技能人才为荣。形成这样的环境,需要从政府到社会舆论,以及每个家庭,共同努力。

  对高技能人才进行表彰是政府倡导重视高技能人才的一方面,但还不够,要让社会更新观念,需要从制度层面,消除一系列歧视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培育滋养高技能人才的沃土。毋庸回避的现实是,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培养技能人才,但就业时把劳动岗位列出高低贵贱,并把教育与(培养的人才所到)劳动岗位对应,划分出三六九等,让技能人才在现实中,很难抬起头。这需要国家从顶层设计做起,按照各类教育平等、各类人才平等的原则,清理不平等的政策——对于技能人才,需要的不是“倾斜”,而是做到和其他人才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保障。

  国家政策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我国,已逐渐形成一种“回归匠心”的意识。有创业者就以“工匠情怀”,吸引了众多追随者。甚至也有电视台,推出了“顶级厨师”这样的选秀节目。这都是社会观念转变的信号,大家已经意识到,技能对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比知识来得弱。一个社会只关注知识、学历,却忽视直接改变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的技能,将因技能水平的低下,难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基准。

  但从意识走向行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在大家谈论中,孩子能学到一门技术,能靠技术养活自己,并服务社会,也很好,可是,真轮到自己,要面对这样的选择时,却很艰难。能作出选择者,还往往被视为“另类”,被赞叹勇气可嘉——一名学生参加全国奥赛获得一等奖,一名学生参加全国舞蹈大赛获得一等奖,与一名学生参加高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得到的社会评价会完全不同、家长的感受也不同——这不像在德国等国,在大学里担任教授的父母,并不会觉得孩子去做厨师、木工、司机,是一件脸上无光的事。

  事实上,在我国就业市场,高技能人才的收入,已经有逐渐高于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趋势,但是,这些人才的社会地位,还是不高——除非他们靠创业积累了大笔财富。在人们骨子里,还是重学历超过重技能,再就是,还是把所谓“白领”的工作岗位看得太重。这是长期以来政策、社会舆论、传统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

  以笔者之见,每个个体观念的转变,是在政策变化、舆论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在国家调整、改革政策的同时,舆论要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造势”,要关注高技能人才、要“捧出”高技能明星,因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高技能英雄。这是媒体所应当扮演的角色,而不是迎合社会“娱乐至死”的情绪。(熊丙奇)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