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安居斩龙垭 贺姓落业地 1696年,贺惟中“湖广填四川”来到现今的遂宁安居区东禅镇斩龙垭落业。斩龙垭是一座很小的小山坡,山坡西面脚下是一条小河,叫蟠(龙)安(居)河,流经此地的这段河又叫金竹塘。过去,河边长满了荆竹(又叫水竹)。翻过山垭口,山坡东面叫伍家湾。
以前,这里是没有“斩龙垭”这个地名的。据说在若干年前,西面坡脚下长了一棵地瓜藤(又叫过山龙、过江龙)。几十上百年后,地瓜藤穿过山坡崖石缝隙,长到了坡东面的伍家湾,足有成年人胳膊那么粗,但当地人没有去管它。
一天,县令由此地路过,看到后就说,此藤不除,必出反贼。就令手下将地瓜藤砍断了。怪事出现了,河边的荆竹节巴全爆裂了。人们这才如梦初醒:砍断的不是地瓜藤,而是龙脉。“斩龙垭”由此得名。
斩龙垭山坡脚下有一股泉水,常年流水不断,形成了一口小池子,贺氏宗祠就建在池塘边上。贺姓先祖初到四川那些年,每年都要派代表回老家祭祖扫墓。为表示对老家的怀念,特地带回一棵红豆树种植在祠堂边上。
红豆树逐年长大,把贺氏祠堂缠绕了3圈。祠堂年久朽败,必须维修,贺姓族人不得不忍痛把红豆树砍掉。从红豆树上流出的汁流了几天几夜,把下面水池的水全染红了。
后来,水池下面的泉水逐渐干枯,变成了一片墓地。贺姓后人把那靠河边的良田卖了一部分给一个叫尹八爷的人和闫姓人家,斩龙垭后来又多了一个名字——闫家坝。
解放初期,贺氏祠堂失火被烧掉。现在,斩龙垭还住着七八户贺姓人家,其余贺姓子孙搬到其他地方去了。 威远界牌贺家大院 人人习武 威远县界牌贺家大院(也称贺家庄),位于界牌场南约两公里。院落坐东向西,四周是铁篱笆围栏,占地数十亩。院中间,是界牌贺氏大祠堂所在地。堂屋三重进,雕梁画栋,供奉着先祖牌位。两侧各为长方形四合院,左院前面是戏台,左上面是习武厅,院落两侧末端小院,是佃户、帮工的住所。
整个大院走马转阁楼,雨天不湿脚。院背面是祖茔墓地,寂静肃穆,松柏参天,交相辉映。院背后东南山坳处,是放鸟亭,亭台楼阁宽畅,鸟食饮水充足,鸟声共鸣,候鸟来往不断。院西南有威远河,自西向东绕境流过。廖家堰经黄连溪至漫水滩3公里河岸,是跑马场。
贺氏族人,男丁女眷、佃户帮工均曾习武,保庄护院。从廖家堰到大院,山势成块状形迭层升高,而后缓降平展,经过龙田左转牛背土。山势形如游鱼闯滩跃龙门,更有犀牛卧背做靠山。大院背靠犀牛(山),面对漫水滩,左倚蜘蛛山,右临冒壳山,西北还有狮子山。院落右边,是一块二十余亩的大田,水清如秀,微波入画。
民国末年,贺家大院常住人口有200多人。 威远界牌 半数店铺曾经姓贺 贺姓先祖落业威远县界牌后,垦荒种地,不断拓展,家境渐丰。某年威远河涨水,贺姓族人在河中捞得一木,全身雕龙,称为龙木。后来,贺姓族人在界牌十字口左侧修了一家店铺,用龙木做顶梁,取名贺氏“万龙店”,是界牌场的第一家店铺。
随后,贺姓族人陆续在界牌修油坊、烧房(烤酒)、茶馆、酒店等。贺姓修店,带动其他姓氏也来修店,促进界牌场镇的发展。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界牌作为宜宾-成都东大路的重要节点,商旅、挑夫、行人往来不断,热闹非凡。人气旺盛,带动了餐饮业、旅店业(旧时称客栈)的发展,也加快了以新修饭店、茶馆、酒店、栈房为主的场镇扩容。
界牌贺姓在发展中成为望族,场镇店铺扩容遥遥领先。全场店铺,半数属于贺姓人所有,故界牌场有“贺半街”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