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这些乐器能带给孩子什么”
其实,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一颗功利的心,有很多家长最初并没有把孩子手中的琴或画笔跟考级、升学联系起来,只是想培养孩子具备一些艺术素养,有的家长甚至根本没有特别规划过孩子的艺术学习之路。
但有时环境会改变人。
“学校的那次演示,让我彻底转变了。”刘芳说。
刘芳的儿子在北京市一所小学读书,二年级暑假之前,学校通知所有二年级学生家长到操场观看校乐队演出。
“那天早上,所有二年级的孩子都坐在操场上,我们被隔在离孩子10米远的地方。”刘芳回忆,在家长和孩子的正前方,学校乐队演奏了一首首气势恢宏的乐曲。之后校领导开始介绍乐队取得的各种成绩。不过,最震撼家长的是对每个乐队成员的介绍,当天来参加演出的都是毕业班的学生,每个学生单独站起来展示了自己的乐器后,老师都会加上一句:这位同学已经被××中学录取。“那些中学都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学校,那一刻,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这些乐器能带给孩子什么。”刘芳说。
那天之后,学校在二年级进行了选拔,一个专业乐团来学校一个一个地挑选。晚上孩子带回来一张卡片,每个同学的卡片不一样,有的是进入预备队,有的是进入乐队。刘芳的儿子是进入乐队的那拨。刘芳查看了这几年北京市不同区县小升初艺术特长生的认定条件:北京市第××届学生艺术节集体项目展演一二等奖获得者,包含器乐、管乐、管弦乐、行进打击乐,等等。
“不知为什么,那天我打心里升起一股斗志,好像看到4年后儿子拿着铜管进入中学的景象。”刘芳说。
虽然现在艺术特长和升学的联系没那么紧密了,但刘芳还是决定让孩子在乐队里坚持下去,“多掌握一门技能总是好的,现在连就业招聘都青睐有特长的毕业生,再说,跟着学校乐队参加比赛能够获奖,简历就会漂亮得多。”刘芳说。
而这一点也正是艺术工作者所忧虑的,“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审美,而是为了掌握技能;培训没有基于孩子的兴趣,而是出于家长的焦虑;考级考证没有立足孩子的实际,而是出于家长的要求。”
锦标主义和培训市场在推波助澜
事实上,把艺术教育推进功利大潮的力量不仅仅来自升学指挥棒。
寒假期末考试前,北京四年级小学生小武刚参加完他们学校所在区县的学校艺术社团汇演,那段时间他们几乎每天放学都要进行训练,周末也要到少年宫继续训练,演出时小武的嗓子已经充血。
这些年,锦标主义在中小学越发严重,很多学校的艺术团体不再担负普及艺术教育的使命,而是倾尽全力参加各种比赛,为了在比赛中获奖,艺术团招生和训练都非常严格。
陈女士的女儿去年成为北京一所名校的一年级小学生,开学不久,学校的一些艺术团开始招新。小姑娘从小喜欢跳舞,就去舞蹈团报名,结果没被录上。“后来我们才知道,能进艺术团的都是从小接受专业训练的,水平很高。”陈女士说。
另一位成功把孩子送入名校的家长也说,“来之前就知道这所学校的乐团很著名,觉得孩子在这里能受到不错的艺术熏陶,现在发现,学校的优质艺术教育只有少数孩子能享受到,跟大多数孩子基本无关。”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曾对锦标主义表示过忧虑,在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上,他曾这样说:“参加本届展演的队伍都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但他们表演越出色,反而越让我担心。我担心的是有限的艺术教育资源会不会被参加展演的孩子无意中过多占有,使其他孩子无法享受到本应有的艺术教育。”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周荫昌也坦言:“参赛乐团为了得到高分获得好名次,选择的作品难度越来越大。事实上,一些高难度的曲子并不太适合中学生演奏,反而会使学生们疲于应付技术上的挑战,从而感受不到作品的美妙。”
与此同时,培训市场上也有一股力量在为艺术教育的功利化推波助澜。
李女士最初让儿子学钢琴时只是想希望孩子能够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没想到孩子很喜欢,而且学得很快。一段时间后,培训机构的负责人经常鼓励孩子参加钢琴考级,孩子的好胜心被调动起来了,坚持要求考级。没想到,老师上来就让孩子直接考3级,可走上考级路之后,儿子对钢琴的兴趣小了,从主动练琴变成了被动练琴。
为什么培训机构那么热衷于让孩子考级?接受了13年艺术培训的马思夏深有体会:“这是他们吸引和留住学生的方法之一。”
因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艺术特长生的升学通道变狭窄之后,可能一定程度上会遏制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功利现象,因为“父母的期待、学校的荣誉、市场的驱动和孩子自身成长的需求,多方面力量最终给艺术学习染上功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