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040|评论: 3

[热点事件] 评太昊文化科技嬉皮士之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4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评太昊文化科技嬉皮士之争
金识
1太昊文化学术中的科学真谛
2015年2月11日吴水清先生来信,叫笔者选择写作一篇参加四月太昊陵学术会议的论文。吴水清先生唤醒了我们对太昊文化中科学的研究,特作一点汇报。
太昊就是伏羲,也称伏牺、伏牺、宓羲、皇羲、青帝。传统的中国通史,称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首。出生地在甘肃天水。出生日期是农历三月十八日。陵墓在河南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的太昊陵,并传说淮阳是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但太昊陵实际是后人为祭祀太昊而修建的陵庙。它是我国著名的三陵即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是古代宫殿式殿图豪华的建筑群,其气势磅薄、规模雄伟,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有考古学家称: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六千年看淮阳。
其实这是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远古科学文化失落史的写照,因为据四川省盐亭县天垣地区发现的《盘古王表》考证,太昊即伏羲生活在约公元前5070-公元前4171年四川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人类自然形成的远古联合国的鼎盛时期。远古联合国的活动中心,是在青藏高原各河流下段环绕四川盆塞海的周边地区。如果说伏羲出生地,在甘肃天水还有可能的话,那么说伏羲氏定都和长眠在中国东面的河南淮阳县,实际是大约在5000年前四川盆塞海逐渐干涸,远古联合国的居民向世界各地,特别是向中国中原和东面迁徙,远古联合国居民中伏羲氏的后人、族群,有较多的人迁徙到河南淮阳县,而对后来的历史文化产生影响的结果,因此不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撰写情况,他们也不能说服外国人。
但太昊文化中,太昊对科学的基础研究的贡献,是千真万确的,也是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最早、最基本的东西。即使按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创立八卦、教民作网渔猎、变革婚姻习俗、始造文字、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的主要贡献,也是很杰出的。但这并没有抓住科学要害的点子。实际六千多年前,伏羲氏在教人结网捕鱼,遇到湖塘水面上的旋涡,以及教人制土陶生火做饭,看到锅中沸水的翻滚时,就已领悟和觉察到了圈态的线旋。为了表达和传授这一数学概念,他动了不少脑筋,例如他把摆卜爻文字用的草节茎棍带来的蓍茅草叶,圈起来扭转比划,终于发现了一个我们不妨称之为伏氏几何的智慧现象。
用基础研究的话来说,就是“代数几何”。具体地说,湖塘水面上的旋涡、锅中沸水翻滚的圈态线旋,演变对应易经的太极图徽所积淀的东西,现在反过来倒推再看太极图,这种“太极体”实际是今天基础研究的“量子”和弦论圈体。而摆八卦卜爻阴阳用的三条、六条横放的平行线,取两条平行线对应今天基础研究的“卡西米尔效应”平板和虚实量子起伏波动看,实际才能真正解释清楚《易·系辞》中说的一些互联互通的符号动力学效应。这太伟大了!太惊人了!
可惜很多人只把“易学太极”,看作是原始人在长期的仰观俯察过程中,将天地万物宇宙人生的种种认识综合抽象,凝聚于卦象的形式之中,然后用以解决人们的社会实践诸问题的处理思维。虽然也有说,太极思维就是关于实践与其自发破缺的可行性解决办法的数学处理思维,但今天看来还不够意思。
对于早在六千多年前的伏羲时代来说,人类尚处于原始阶段,他们居住无定,流动觅食。这种变动不居的生活给思维留下的印记,便是从运动观察运动,从内部的纷乱探知外部离合,以动把握动,以动把握静。因而在《周易》、《老子》等书中,动静问题便成为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夫阴阳交媾,阳泄阴收,动静、出入、上下,循环迭至、循环无端等自然现象观测中,所认识到的圈态环转循环,正是三旋运动的综合形式,是积淀了的三旋运动的内在秩序,是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蕴含三旋运动主要数学关系的代数几何数学结构。虽然古代朱熹,直接提到过“旋”,说“所谓太极者,只二气五行之理……五金之属,皆从土中旋生出来。”但这种“旋”,与我们所说的太昊弦圈“量子体”、太昊卦爻“卡西米尔线”等波动的“旋”,是不一样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下面以量子信息隐形传输致动开头来阐述。
先来看这种原理是什么的真模型。据《科技日报》记者房琳琳报道,这种模型可以类似的新牵引光束用的激光器,它发出的是一种环形中心是冷的热环状光束,打在一个表面镀金的微小玻璃珠上,这颗珠子的直径只有0.2毫米,这个尺寸与激光束的冷心内径正好相匹配。环形光束的热度会使玻璃球表面温度升高,进而构造了一个热点区。当热点区开始与空气粒子相接触,空气粒子会被反拨,从而对玻璃球起到了一个相反的作用力将它推远,最远距离甚至达到20厘米。它还可以调整激光偏振,进而改变玻璃球热点区,最终能改变玻璃球的运动。这意味着玻璃球能被推远,被停止,被拉回来,或者被控制在原地。这种牵引光束因为具有多功能性,且只需要一个单独的光束来源,在实际中可以用它除去空气中的污染物,或者从样本材料中抽除不需要的颗粒。
当然这说的是民用。如果是军用,前沿科技发展对人类能分层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竞争或争夺,各国都会非常激烈。
2“卡西米尔力”为例
卡西米尔效应现象,是由荷兰物理学家卡西米尔在1948年发现而首先提出的,随后被很多科学家也侦测到。后来为纪念他,以“卡西米尔”命名。但1948年卡西米尔发现卡西米尔力时,夸克、胶子之类的量子色动力学还没有出现。卡西米尔等科学家的探索,还只停留在原子核和电磁场物理学层次以上,这时的观念还只是一种源于电磁场的量子真空起伏的力。对这种由于在真空状态有量子力的波动,两个距离非常近的物体之间存在的奇怪的拉力或推力,被称为“卡西米尔效应”。这时的卡西米尔效应源于的量子力波动的量子,人们主要还看成是“实粒子”。它可以上推论到海浪等液体的水分子、空气等风流动的空气分子,也能产生卡西米尔效应。但数学上,“数”分正、负;虚、实;零等5种。实粒子和它的负粒子,在这种卡西米尔效应真空中,两片平行的平坦金属板之间产生的吸引压力,与牛顿、爱因斯坦发现的万有引力,其深层次的物理原理,是不同的。
在数学基本推理原理上,深化这种联系,是等到今天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色动力学,追踪到原子核和电磁场物理学层次以下,出现量子引力和暗能量、暗物质、暗信息、弦论等问题的考察时,才有说得清楚的思路。例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可以说明光线在经过大质量星体附近时,由于时空在大质量星体附近会发生畸变,使光线沿弯曲空间的短程线传播而会发生弯曲,形成引力透镜现象。即在观测者到光源的视线上,如果有一个大质量的前景天体,则在光源的两侧会形成两个像,就好像有一面透镜放在观测者和天体之间一样,有一个天体是虚像。这看起来,当然不是卡西米尔力使光线发生的弯曲。
但卡西米尔力这种压力,在电磁场的量子真空这个层次上,也可以认为由平板之间空间中的“虚粒子”的数目比正常数目小造成的。这里的“虚粒子”,可以认为类似是虚数的粒子,而且可以是正、负虚数粒子。而前沿科学国际主流今天的基础研究“脑洞大开”,其思维联系量子引力和暗能量、暗物质、暗信息等方面的量子弦论、圈论、扭量等的“虚粒子”,正类似正、负虚数粒子。
国际主流的科学观点来源于哪里?一部分来源于已成主流科学家的常规方法研究,另一部分还有先不是主流科学家、也不是按常规方法研究搞出的成果。例如2014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戴维·凯泽的《嬉皮士救了物理学》,就把风马牛不相及的嬉皮士与物理学扯在一起。众所周知,嬉皮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1960年代中期西方开始流行的时尚词儿嬉皮士,也是在区别“垮掉的一代”之后的青年文化。但凯泽说: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个对于物理学家的不景气年份,由于工作难找,随波逐流、不敢越雷池一步成了人们奉行的原则。这时美国加州伯克利一群工作不称心的几个嬉皮士同学,从不同地方和岗位七拐八弯地聚到伯克利,借劳伦斯实验室的一间教室成立了一个开放的讨论班,名曰“基础物理小组”(简称FFG)。
他们抛开主流物理学界的种种局限作探索,为当今的一些概念,比如弦理论和纳米技术奠定了基础。所以凯泽把基础物理学小组的这些年轻人,称为“嬉皮士物理学家”。说现代理论物理学的生存,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科技嬉皮士”们为不得不自己开辟的新路,寻找自己的赞助人、开拓论坛和交流渠道。他们一边赶嬉皮士的潮流,一边发扬物理学的传统。例如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引来的量子信息时代“非定域性”和“纠缠”定理,令人联想到超距作用、心灵感应、神秘主义……这些东西恰好迎合了嬉皮伙伴们的口味——他们正可以借量子纠缠去解开心灵感应的秘密。
具体说来,“贝尔定理”虽然后来热火朝天,当年却冷清清寂寞无人管。而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科技嬉皮士”的专业平台那么卑微,而他们的智力追求那么高远。但尽管这些“科技嬉皮士”伙伴们的物理角色很边缘,动机也“别有用心”,却开拓了贝尔定理的乐土。他们把爱因斯坦、玻尔和海森伯们做物理的模式,偷偷带回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在思考最深奥的数学方程式的同时,则一头扎进贝尔定理的悖论。“科技嬉皮士”物理学小组的成员们以各种风格,应用各种媒介努力解决着贝尔定理和量子纠缠中的问题。他们努力理解它,测试它的极限,并认识它可能的含义。而他们对贝尔定理和量子纠缠研究,共同推进激发了若干重大突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意外发现了“不可克隆定理”。即不可能将一个量子态复制(克隆)得一模一样。如果用量子态来做密码,那就不可能破解它了。这犹如水中的波,当你舀一碗水来探究那波时,波已经消失了。
量子信息论就这样在一群嬉皮伙伴的新潮游戏中诞生了,他们借流行语解释相对论的时空图,用甲壳虫的歌曲说明经典与量子的区别……激活了北爱尔兰物理学家贝尔多年前提出的“定理”。“不可克隆定理”类似于著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它规定创造一个未知或任意量子态的完美副本(或“克隆体”),是不可能的。即“无克隆定理”是说,不可能完全复制一个量子态。因为每个态都有海森堡的不确定性,而各态间又是相互缠结的。这个定理似乎说明量子密码是绝对安全的,因为任何复制脆弱的量子态的努力一定会改变它。即不可克隆定理就是如此使量子加密成为有力工具的:它给银行转账和选举结果传输提供了完美的安全机制。在那个期间,美国发表的研究贝尔定理的文章,有四分之三来自“科技嬉皮士”FFG,而其他作者也多少接受过他们的影响和帮助。于是才有了10年前维也纳的那一幕:实现了用量子密码进行银行转账。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量子密码的渊源,不在什么学术或政治或经济或军事的权威机构,而在40年前的一伙“科技嬉皮士”同学。如今在中国反相反量反中医的人特别多,他们也类似“科技嬉皮士”,但有一点不同。因为我国曾经历长期“以俄为师”,批判西方基础研究被检视为坚持自然辩证法的生命线;但这并不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其实反相反量反中医嬉皮士们,不过是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冷战的“以俄为师”时代“垮掉的一代”老了,而来的新一代。所以“反相反量反中医”的反传统”,皈依的仍是“以俄为师”的超级实用主义。在反相反量反中医“科技嬉皮士”看来,对荷兰物理学家卡西米尔发现说的实粒子和它的负粒子,主要认为类似是实数的粒子,它们只能是包括正、负实数粒子。所以他们他们坚持的超光速也只能是实数超光速,而不承认有量子纠缠信息隐形传输的类似正、负虚数粒子。但也可以从正能量看,今天的“科技嬉皮士”,也是能够把爱因斯坦、玻尔和海森伯们做物理的模式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去关心和平与发展的国家和人类命运的时代主流的“实际”问题。类似凯泽书中说的“科技嬉皮士”物理学讲计算的技巧,并不在乎方程背后的趣味和意义;遇到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时仍是前辈的“别说话多计算”,几乎不知“以俄为师”的斤两和深浅一样。
但如果反相反量反中医“科技嬉皮士”,是20141022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围剿“水变油”骗局的这类人,其中重提王洪成是诈骗;即使支持王洪成“水变油”的人不是以科技作诈骗,但他们的这种“敢为天下先,也必定能为天下先”,虽说是有名字,有领军的民间科学家与科学院科学家纠缠而松散的一群人,但在兴高采烈的逐名主义和在线网络的自由主义之间,利用新设备和旧概念,走的是挑战新型科技大国关系的道路。这种竞争,是退出国际主流合作评判,去认知国际主流前沿科学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消费关系,作“脑洞大开”。
从正能量方面说,“科技嬉皮士”也可以是人类智力、智慧在科学分层上的飞跃。但它也把前沿科学的研究,分层分化一种是停留在普通数学、哲学的大多数人群,和另一种是专业高精尖的少数人群。例如,解释虚粒子或实粒子的波动,这正像我国道德经说古老藏象论科学之类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对大多数人是更好懂。但这不能代替量子引力和暗能量、暗物质、暗信息等量子弦论、圈论、扭量的专业思维工作。这不是无实用价值的空谈,例如目前理论物理学界的著名学者莱昂哈特,就用“卡西米尔力”来研究隐形材料。
莱昂哈特对隐形斗篷理论框架的概述,曾引起极大关注,让他丝毫不用担心自己的职业前景。莱昂哈特主要从事变换光学、量子光学、超分辨成像方面的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是一名理论物理光学学家。他1964年出生于前东德的施列玛,先后在柏林洪堡大学等几所大学就读。2000年起莱昂哈特在圣安德鲁斯大学物理和天文学院任讲席教授,并在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任职。莱昂哈特的理论研究,以新光学效应为主。例如“变换光学”是利用由小于电磁辐射波长的光棒和光圈组成“超材料”,以一种特异的方式改变光的路线。
2006年莱昂哈特“打开脑洞”,联系黑洞、虫洞、卡西米尔力,研究其他的新光学现象,如用光纤模拟出类似于黑洞相反的“白洞”,提出可以用一种球形超材料,引导光线绕过置身其中的物体,使这个物体隐形。莱昂哈特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科学》、《自然》、《自然材料学》等顶级杂志上发表的多篇论文,被认为是开启现代变换光学和完美隐身研究的两位奠基性人物之一。因为得出与莱昂哈特类似结论的,还有伦敦帝国学院的约翰·彭德里等人独立完成的研究工作,从而使隐形材料成为世界热门研究。这也被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家张翔教授评说:“莱昂哈特绝对是我们这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之一”。
3、科学贡献与经济收入孰重?
何赛灵-莱昂哈特科学之争起因于2011年4月8日,莱昂哈特来我国杭州参加物理学术研讨会时,负责接待莱昂哈特的研究员马云贵,把他介绍给浙江大学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主任何赛灵教授。作为还是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光电中心”)的兼职教授,何赛灵为了能提升华南师大在超材料研究领域的水平,他就把莱昂哈特推荐给华南师大光电中心。莱昂哈特在与何赛灵和马云贵谈及工资待遇和研究资助时,了解如果能申请到我国的“千人计划”和广东省“领军人才”项目,他只需每年在光电中心工作3个月,就可以获得40万元的年工资。这是莱昂哈特在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终身教职收入的三倍,他动心了。
2011年8月底莱昂哈特到访广州市,并参观华南师大光电中心,在这里待了5天。何赛灵和光电中心也开始为莱昂哈特申请“千人计划”和“领军人才”准备材料。2012年3月广东省“领军人才”项目在北京举行面试,莱昂哈特与何赛灵等也参加了此次面试。2012年7月和9月,对莱昂哈特的两个计划的申请都得到批准之后,莱昂哈特和光电中心签了约。合同规定莱昂哈特要以光电中心为论文作者第一所在机构,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自然》、《自然材料学》等系列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20131月莱昂哈特开始在光电中心工作,最初短暂工作了5天。 201362日莱昂哈特在光电中心开始了每年夏天3个月的正式工作。但2014115日,莱昂哈特向华南师大及光电中心寄去了终止函。针对聘任莱昂哈特一事,何赛灵也说把莱昂哈特介绍给华南师范大学,是他学术生涯的最大错误。这其中真正的学术之谜是什么?
因为从他们双方的科学争论来看,莱昂哈特坚持说他只是搞卡西米尔力的理论,而聘请方则更看重实际应用成果,这有疑义吗?不搞出实际成果,能说清楚理论吗?但真想要在应用上搞出有很大的突破,虽然理论和应用是互联互通,仍需搞理论的要“脑洞大开”,继而搞应用的也要“脑洞大开”,在其中选择链接。在这方面,即使是专业人士,即使是知名科学家,不一定就会有预想的收获。卡西米尔力双方的合作并不顺利,是双方的“脑洞打开”但没有出现“脑洞大开”。
例如,根据莱昂哈特申请领军人才的一份中文文件的副本说,莱昂哈特除了研究隐形材料,他还有一项领域截然不同的研究:军用隐形技术。文件称,在微波或其他低频波段,吸收性材料可以降低飞机或其它军事目标的电磁波散射,从而实现反雷达侦测的目的。申请文件表示,这类研究是以莱昂哈特研究的变换光学为基础的。但莱昂哈特辩称说,隐形材料的目的是引导光线绕过物体,但“吸收”会破坏“绕道”这个过程,让隐形材料显影。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吸收”是变换光学投入应用时的极大障碍,尤其是隐形材料。
莱昂哈特还说,他并不研究“吸收”方面的问题。但光电中心黄雯代表光电中心的看法是:虽然莱昂哈特是“领军人才”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但这是一个团队项目,既需要他的理论研究,也需要光电中心一些全职员工在实验室展开工作。 但莱昂哈特怀疑,“领军人才”文件强调吸收和光谱学,因为这是何赛灵的研究领域。他举例说,20147月,何赛灵和同事在国际《应用物理学快报》发表的文章讨论一种超材料涂层,说可以完美吸收特定频率的微波。由此莱昂哈特认为,何赛灵他们是把他卖给了中国军方。这里显然莱昂哈特是把话说过了头。
三旋理论建立的基础研究,在量子色动力学和量子引力层次,研究“卡西米尔力”已经30多年,发现卡西米尔力的外源性效应,在不同形状的卡西米尔效应的两片平行平板和量子圈态结构背景下,隐形材料既可以有“绕道”,也可以有“吸收”方面的表现。后面将作简要介绍,这里先说华南师大敖献煜教授代表光电中心也指出:吸收和隐形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敖献煜教授认为,变换光学的工具也可用来设计更好的吸收材料。“领军人才”申请文件中包括吸收材料研究,是为了满足“部分成果可以商业化”的申请要求,“否则这个项目根本不可能获批”。这也是今天科研申请经费的现实情况,莱昂哈特当然清楚这一点。他不拒绝光电中心比他在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收入的三倍的汇报,也表明从起草准备阶段到最终的演示汇报,莱昂哈特是同意华南师大这样做的。
莱昂哈特说他受聘华南师大后,他的卡西米尔力只是理论研究而不是军方的应用,主要指光线的弯曲流动而不是材料的吸收。还说从其合约生效至今,他在华南师大唯一的研究是和罗斌博士研究卡西米尔力的理论,而该研究只需要一台电脑而不需要任何其他设备,但他被牵扯到与其聘任事宜毫无关系的研究项目中。看实例,从莱昂哈特2013年6月在抵达广州的当月,就在《自然》杂志的“新闻与观察”栏目发表了讨论热量的隐形文章,说明这是他在来广州之前就已有的很多积累。他把和光电中心签约的合同计划,限定利用在广州的这段时间研究“卡西米尔力” 热量的隐形理论,虽然不能说他想偷懒,或没有再创新,但至少说明莱昂哈特不想关心别的同行们对卡西米尔力应用的再创新,表明莱昂哈特的卡西米尔力理论并没有“脑洞大开”,或者说明莱昂哈特在当今量子色动力学和量子引力层次里研究“卡西米尔力”的数理造诣还不够精彩。当然这种情况也适用何赛灵、马云贵、黄雯、敖献煜、罗斌等同行科学家。
4、科学顶层设计三原则
“科技握手原则”是2014年马航MH370客机失联后,在搜寻的过程中才公开或凸显出来的,这也科技的本地性特征之一。何赛灵等在聘请莱昂哈特来光电中心作科研期间,主动运用“科技握手原则”,不是何赛灵等人不能干或不杰出,而是在当今量子色动力学和量子引力层次中的探索还不够。如果是清楚,何赛灵等人会主动出击,让不看重科学贡献而看重经济收入的真假“千人”可辨。
这里有必要说一说科技握手原则或科技三原则。“握手”,在马航MH370失联后的搜寻,联系指类似国际卫星监视客机组织,是早先就在主动出击发跟踪遥感信息,并接收反馈信号以备查存档,而对方并无握手。这与我们在公众安全场所和重要道路,安装天眼工程相似。这一原则的普及应用,引申到科学上,指主动对自己管控聘用人员的业务水平或对有关的所有在公众交流平台发表的有价值的科学思想、发现、信息作“握手”工作,以帮助自己或他人、社会的成长。
说来这也是双赢和推动科学进步的时代潮流,无可厚非。例如,马航MH370搜寻至今无着落,不在于科学的“落后”,没有大批卫星巡航、蛟龙号下水、两弹保驾、舰艇、飞机、轮船等出动,而是很多国家落后于对“科技握手原则”没被重视。这种落后需要数理造诣的基础研究,这来源对当今前沿科学类似量子色动力学和量子引力层次的教育不够重视。这种不够重视也有当今大量“科技嬉皮士”群体的压力。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