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鲁山县下汤镇,杨家庄村就隐没在距离该镇20里、海拔1000余米的大山深处。今年43岁的郭占国和妻子陈转利在村子里唯一的小学里坚守了23年,教学前班、一至三年级共46个孩子。曾有机会在山外学校任教的郭占国坦言:“如果为了自己的前程不回来,放弃这里的孩子们,我良心上过不去。”
5月18日,记者与郑州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们驱车前往下汤镇杨家庄小学,一进入山区,通讯设备便都没有了信号。汽车在宽不足三米的盘山路上迂回前行20分钟后到达杨家庄小学。两层的教学楼,才竖起不足两月的旗杆,整洁的小院,学校成为大山深处最亮眼的建筑。
杨家庄小学的孩子们只能在这里上到三年级,三年级上完后,孩子们就“毕业”了,必须到20里外山下的下汤镇第六小学继续学业。杨家庄小学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家中都有年迈甚至残疾的爷爷奶奶。这所学校几乎没有周末、节假日、寒暑假,20个住校的孩子很多只有在父母回家的时候才回到自己家住上一段时间,有的孩子只能在过年时才回家一次。
“现在学校里有3个教学班共46个孩子。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孩子在一个班,由一位初中毕业的代课老师教,我爱人教二年级,我教三年级。”校长郭占国告诉记者,他自己每天上8节课,教9门学科,负责学校全部的行政工作,而爱人陈转利除了上课,还要给住校的孩子们做一日三餐,照顾起居。
1992年高中毕业后,从大山里走出去的郭占国在平顶山市一家矿山企业搞机电,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这在当时已经算高收入了。1993年,当时的杨家庄小学有五个年级五个教学班,却只有4名教师,教师的匮乏使得村干部四次请郭占国回来给孩子们上课。
“当时也没问工资有多少,想着差也不会差到哪去,最少也得有五六百吧。主要是村里实在找不到有文化、能教学的人来代课了,我就同意回来代课了。”1993年,郭占国回到大山里开始代课,第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0元,而这每月40元的工资郭占国一直领了8年,直到2000年工资才涨到120元每月。直到现在,教学23年,郭占国仍旧是小教一级职称,每月到手的工资最多1800元。
2005年,郭占国到平顶山教育学院进修,两年半后获得汉语言专业大专学历。原本有机会留在山外学校任教的郭占国义却无反顾的回到村里继续给孩子们上课。“从我走出大山的那一天,就没想过留在外边,因为家里的学生、家长都在等我回去。如果为了自己的前程不回来,放弃这里的孩子们,我良心上过不去。”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期盼,郭占国和妻子一直在学校里坚守了23年,从未想过离开。
在2010年之前,学校每年还会来支教老师,整体师资虽然紧张但是还能正常运转。2010年之后,学校就再没来过支教老师,虽然只有四个年级,但是郭占国和妻子两个人依旧照顾不过来,村子里但凡上过学的年轻人都被他们请来代过课,但是没有人愿意长久地留下。
“我们俩一年到头都是在忙,一点都不敢耽误,一个人出去办事,另一个人就要负责所有孩子的课程。上完一个年级的课就布置好作业让他们自习,然后再去上另一个班的课,一点也不敢停。我们太缺老师了。”陈专利告诉记者,虽然学校里只有46个孩子,但是至少需要4名老师才能够正常运转,而现在只有郭占国一个在编教师以及陈转利和另外一个代课教师。
在这所山村小学里,20个孩子住校,26个孩子走读,最远的孩子家住在下汤镇最高的山头祖师顶,海拔1850米,每天上学的山路要走两个半小时。孩子们生活中的大小事宜都由郭占国夫妇操持着,甚至村民家里有事也会请郭占国夫妇去帮忙。因为村子里几乎找不到别的青壮年。
“村子里总共有1412口人,但是平时在村子里的大概只有三四百人,多是老弱病残。郭老师会修家电,谁家的电、电器、犁地机坏了都会找他修。村里没有理发店,都是他给大家理发,老人们也找他给在外边的孩子打电话,生病了都会来学校由郭老师两口照顾几天。”在69岁村民杨宗君看来,因为有了郭占国夫妇,杨家庄小学还成了村子里的求救中心。
2013年,郑州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们走进杨家庄小学,一年多的时间为学校筹集了家电、教学仪器、体育器材、乐器等物资,孩子们的生活用品都得到了补充,郭占国觉得物质上他和孩子们都十分知足。
郑州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张菊向记者介绍道,杨家庄村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交通不畅、通信不畅、医疗落后。“进村的唯一一条水泥路修了不到7年已经坏得不成样子了,山里的资源都运不出去;村子里移动、联通都没有信号,和外界联系太困;唯一的诊所药品不足20种,镇上的合作医疗点距离村子太远了。”
“现在学校最缺的就是老师,连代课老师都找不到。我要是哪天不在学校,三年级的课都没法上,英语课没人能教。”除了师资,郭占国最担心的是学校哪天会因为合校并点而关闭。“杨家庄小学虽然教师少、学生少,但是真的不能因为这些原因关闭,如果学校停了,大部分孩子就会失学在家放羊,或者跟着父母出去做童工,一辈子就毁了。”
郭占国告诉记者,当前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农村学校的衰败,如果连学校都没了,农村的孩子就真的陷入了绝境。“几乎所有的农村学校都师资欠缺,这个问题很迫切。杨家庄村虽然穷、落后、闭塞,但是走出了不少大学生,其中也不乏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我还是希望走出去的孩子们能回来,村里的发展需要他们。”(韩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