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本应像白纸纯洁无瑕,然而,这数名年龄稍大的男生对小男孩拳打脚踢,将点燃的香烟头丢入孩子衣服内,对小男孩进行追打。在小男孩无处可躲,被逼到墙角后惊恐大喊,哭泣求饶时,男生再次用烟头对小孩进行虐待,并互相嬉笑。这种极其残忍的暴力行为,折射出青少年法治观念的淡漠以及相应治理机制的缺失。
近年来,青少年暴力事件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山西夏县一学生在厕所被殴,头被踩进粪坑血流满面;河北河间二中一初二男生被多名学生打死,警方已拘留一名嫌犯;漳州一初中女生被10名同学堵在路上,拉到一条小巷子里群殴,并被扒光上衣;长沙一中专16岁女生被15名同学围殴,致鼓膜穿孔、肾挫伤……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青少年学生的暴力似乎已成一种“常态”,客观地说,既有个体的心理原因,又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从心理学上讲,狭隘、自私、唯我独尊、好占上风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内因,而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外部因素。
2013年6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应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格局”。现在,问题暴露出来了,若不挖掘出深层次的根源、不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青少年暴力事件就不可能受到根本性的遏制。因此,整个社会都应该反思,每一个成年人都要警醒,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校园暴力何时休?遏制青少年暴力事件,必须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凝心聚力、共谋对策。一是持之以恒抓好“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尤其是心理干预要及时跟进;二是强化对弱者的保护,对问题青少年同样要予以必要的惩戒,让其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能一味地包容、甚至迁就。【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