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2241|评论: 0

[谈天说地] 《华西都市报》发表专版长文《蓬溪张氏:清朝蜀中第一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5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西都市报》今日发表专版长文《蓬溪张氏:清朝蜀中第一家》,敬请查阅:

《华西都市报》2015年7月25日专版发表
蓬溪张氏:清朝蜀中第一家
清朝顺治6年十一月十七日(1649年12月20日),一个叫张烺的人在刚搬来半年多的四川顺庆(今南充顺庆区)的家中,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房间里突然涌起祥云,缭绕不散。梦醒后,他听到一阵嘹亮的婴儿啼哭声:夫人景氏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张烺给儿子取名张鹏翮,希望他能大鹏展翅,鹏程万里。
  果然,张鹏翮后来非常有出息,被称为清朝第一清官,是清朝四川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
  张鹏翮去世后40年,他的玄孙张问陶出生。张问陶后来成为杰出的诗人、诗论家、书画家,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位居“清代蜀中三才子”(张问陶、彭端淑、李调元)之首,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张问陶字仲冶,号船山,如今遂宁船山区之名就是由他而来。
张氏先祖 明初迁到蓬溪黑柏沟
  明朝洪武2年(1369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份。在中国很多姓氏家谱中,都记载着这一年先祖迁徙移民的事情。翻开历史发现,原来,经过元明战乱,四川人口锐减,田地荒芜,朱元璋组织了邻近四川的湖广(今湖北、湖南等地)人移民入川,史称“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在这次移民运动中,原籍在湖广麻城孝感乡白獭河(今湖北麻城白塔河村)绿柳村的张万,响应政府号召,入川定居在遂宁县黑柏沟(今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张万死后,葬在黑柏沟大樟树湾观音寨山上,坟墓至今还在,人称始祖墓。
  张万有5个儿子,大儿子张永成,像张万一样当农民。张永成的儿子张赞,是张家第一个有出息的读书人,在景泰4年(1453年)考中举人,第二年考中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后来出任云南姚安府知府,颇有政声。
  张万玄孙张睿,宣德2年(1427)中举,官至福建盐运使。他的女儿嫁给了后来官至工部尚书的黄珂,生下女儿黄峨。黄珂与新都人杨廷和是铁哥们,把黄峨嫁给了杨廷和的儿子杨慎(杨升庵)。
  崇祯10年(1637),当时的农民起义军攻打遂宁,张赞的玄孙张应礼招募民兵保卫遂宁,使得遂宁躲过一劫,由此当上了怀远将军都司佥书(相当于现在市级军区的处长)。
  第二年,官兵在梓潼打败义军,义军四散逃去,官兵乘胜追击。张应礼带领一支军队去追赶,导致孤军无援而战死。张应礼的四儿子张烺赶去把他的灵柩带回老家安葬。
  顺治2年(1645年),张献忠部下孙可望兵临遂宁城下,恰好张烺因为办事进城。他想到母亲还在乡下,要是听说遂宁被围困,一定会为在城里的几个儿子忧虑,就想回家去安慰母亲。晚上,他悄悄出了遂宁城。第二天,遂宁城被攻破,几个哥哥和其他张姓族人,全部遇难。
  张烺带着母亲躲进深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两年后,张母去世。为躲避战乱,张烺又迁居到了顺庆。在那里,大儿子张鹏翮出世。
  张烺是个大善人,始终秉持“养子强于我,置产做甚么?养子不如我,置产做甚么?”“积书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积金与子孙,子孙未必能受”的古训,一生热衷于做善事,视钱财如粪土,乐善好施,曾捐资金修复成都万里桥。
  康熙52年(1713年)三月,60岁的康熙举办千叟宴,87岁的张烺收到康熙的请柬,乐呵呵地奔波千里到京城,与一干名臣坐在前列,成为美谈。
  张烺写有《烬余录》《松龄老人笔记》等书,《烬余录》记载了他80多年的见闻,对研究明末清初四川历史有较大价值。89岁那年,张烺去世,葬在遂宁县三汇场庆元山(今重庆潼南县小渡镇月山村)金簪子坡,坟墓还在。
小小年纪 张鹏翮学习天赋惊人
  张鹏翮,字运清,号宽宇。3岁那年,随父亲张烺迁居到西充县槐树场(今西充县槐树镇)大堰沟,开始跟着张烺读书。张烺教他《大学》,他能当场诵读出来。小小年纪,体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
  由于生计,张烺不停地搬家,张鹏翮自然也跟着跑来跑去,但张烺从来没有停止教儿子读书。
  康熙3年(1664年),16岁的张鹏翮在县州道考试中,都是第一名,入县学成为庠生。5年后,21岁的张鹏翮考中举人。考官、时任蓬溪知县的江苏丹阳进士潘之彪,对张鹏翮非常赏识,说他“此公辅器也”。
  康熙9年(1670年)二月,22岁的张鹏翮考中进士,成为当年年龄最小的进士,入翰林院当庶吉士(在进士中选取有潜质的人,让他们先在翰林院学习一段时间,根据表现再任命各种官职)。
  从此以后,张鹏翮开始了他55年的宦海生涯,从中央到地方又回到中央,还出使过俄罗斯,任过知府、学政、巡抚、兵部侍郎、刑部尚书、两江总督、河道总督、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几乎把清朝的各种重要职务都当了个遍。要是写履历,估计要写好几十页。
清官廉吏 张鹏翮成为廉能典范
  康熙14年(1675年),27岁的张鹏翮被派到顺天府(今北京地区)去做乡试同考官。回朝后,康熙在懋勤殿召见他,命坐赐茶,对他嘘寒问暖拉家常,还问父母身体怎么样,甚为殊荣。
  张鹏翮对康熙此举非常感激,他以这次的经历,为家族拟定了16个字的字辈:“懋勤顾问,知遇崇隆。清正仁厚,进德立功。”直到现在,张鹏翮的后人还在沿用这个字辈。
  康熙19年(1680年),张鹏翮出任苏州知府。上任后,他发现苏州虽然富庶,但赋税沉重,又遇到连年干旱,民生艰难。他给朝廷上疏,奏请“缓积欠、宽考成”。结果,刚到苏州上任6天,家里就传来噩耗:母亲去世。按照惯例,他要回家奔丧,还要为母守孝3年,这叫做丁忧。
  3年丁忧结束,张鹏翮被任命为兖州(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知府。到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宽政省刑,把前任遗留下来的疑难案件挨个重新查判,使得许多冤案得到昭雪,释放30个冤民。他还重视农桑,兴办教育,修缮学校,修《兖州府志》,移风易俗。
  经过大刀阔斧的施政,兖州百姓安居乐业,民风大变,官民称道不已。由此,张鹏翮的清官名声开始叫响。康熙23年(1684年),清廷公举评选全国七大清官廉吏,张鹏翮以无可争议的政声,成为康熙树立的“廉能”典范之一。
  在颁奖典礼上,康熙发表重要讲话说:“今诸臣俱各称善,想当不谬。但从此以后果操守不改,永著清名,方为真实好官。”张鹏翮把康熙的话记在心里,一辈子按照康熙的讲话精神去做,切切实实没有让康熙失望,没有让那些给他投票的百姓失望。
  康熙24年(1685年),张鹏翮在当了3年兖州知府后,到山西运城出任河东盐运使。离任那天,兖州百姓苦苦挽留,有的攀爬到马车上,有的干脆就躺到地上拦住去路。经过好言相劝,百姓们这才放他离去。到了运城,张鹏翮来不及休息,立即着手修复盐池、疏浚河渠,并对运城开展修缮工程。
  第二年十月,张鹏翮结束下派,回朝任通政司右参议,一个月后转任兵部督捕右理事官。
出使俄国 张鹏翮展现义勇胆识
  康熙27年(1688年),对于40岁的张鹏翮来说,是一个难忘的年份:奉命出使俄国。
  俄罗斯察罕(沙皇)派兵入侵边境,清兵将其围困在雅克萨城,俄罗斯遣使到北京,要求谈判。康熙派重臣索额图带领使团到俄罗斯去商定中俄边界问题。因张鹏翮精通满语,康熙增派他为副使随团前往。
  当时出使外国,不像现在有飞机,那时全靠坐马车、骑马或者走路。而且,使团走的路线一路上条件相当艰苦,他们进入荒漠时,经常遇到风暴。张鹏翮两腿被马鞍磨得血肉模糊,仍然艰难前行。他在写给家里的书信中说:“愿效张骞,以身许国,予之志也。”
  使团在路过克鲁伦河时,恰好遇到了当地两个少数民族部落发生战事。大家商量该怎办,张鹏翮主张派人去说明他们只是借路而已,不是去帮谁打仗,但没有被采纳。使团派出前锋部队,想硬闯过去。
  结果,前锋部队遭到袭击被抓了起来。这一来,大家慌乱起来,想赶紧后退,另找一条路绕过去。张鹏翮站出来大声制止说:“不能后退!我们是受皇上命令出使俄罗斯,应该奋不顾身继续往前走完成使命。如果我们撤退,他们来偷袭我们,我们如何抵挡?不如先找个安全地方驻扎下来,做好防御工事严阵以待,然后派人去解释我们没有恶意。如果对方不听,我们再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做。”
  看到大家还在犹豫,张鹏翮又大声说:“事出危险,正臣子捐躯效命之时,公等皆怯,某独当之!”张鹏翮一番大义凛然的话,终于镇住了众人,大家按照张鹏翮的办法,派人前往解释原委,果然消除了误会。对方释放了前锋部队,并让出了通道,使团得以安全通过。惊险过后,大家都非常敬佩张鹏翮的义勇和胆识。
  使团不辱使命,为第二年正式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创造了有利条件,还为后来康熙亲征噶尔丹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情报。张鹏翮回京后,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相当于最高法院副院长),官至正四品。
秉公执法 张鹏翮受到康熙褒奖
  在大理寺少卿的位置上还没坐热,康熙28年(1689年),41岁的张鹏翮被任命为浙江巡抚(从二品)。这做官的升迁速度,简直就是在坐火箭啊!
  张鹏翮到任后,一向生活俭朴的他,发现府邸内的陈设华丽,立即叫人把那些奢侈的玩意儿拿走。如同在兖州知府任上一样,他勤理政务,革除陋规恶习,严惩贪官污吏,平反冤假错案。同时,重视教化以正民风,禁止摊派减免赋税,赈济灾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完纳历年积欠钱粮。还奏请朝廷,建造定海县城,修学校、仓储、监狱等。经过张鹏翮的治理,浙江全省“兵民相安,地方宁谧”,社会稳定,百姓丰足。张鹏翮不仅在老百姓心中有口皆碑,还受到康熙的褒奖。
  康熙33年(1694年),张鹏翮遭遇了人生的一次低谷。他向朝廷奏请免捐公粮,康熙觉得他和去年说的话自相矛盾,要求查办。最初说是革职,后来康熙心软了,还是留任巡抚,但要降级,而且是降五级。
  同年十月,张鹏翮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离开浙江的时候,当年离开兖州的一幕重现,老百姓拦路阻轿涕泣挽留。有人还把他的像画在竹阁上,要子孙后代“勿忘我公之惠政”。
  鉴于当时科举考试营私舞弊严重,一个月后,康熙任命张鹏翮为江南学政。张鹏翮铁面无私,公正公开透明地主持科考,使得一批贫寒学子得到公正待遇,被选拔了出来,而那些有靠山有门路的无才考生被拒之门外。康熙盛赞张鹏翮是“天下第一等人”,江南士子也对张鹏翮充满了感激之情。
  康熙36年(1697年)五月,张鹏翮被召回京城,出任左都御史(正二品)。第二年,50岁的张鹏翮被任命为刑部尚书(从一品)。因为他做事公直廉明,“不避权贵,人皆惮之”,凡是有重大的案件,康熙总是派他去处理。
  这不,刚上任不久,事儿就来了。原任陕西巡抚布喀,弹劾川陕总督吴赫等人贪污挪用40多万两白银。康熙叫张鹏翮等人前往陕西查办此案。
  张鹏翮到陕西后,严格查核,秉公执法,严惩贪污,把有关违法犯罪的官员,都按法律治罪。康熙对此很高兴,当着他人的面夸奖张鹏翮说:“天下廉吏无出其右。”
治理黄河 张鹏翮成为治河专家
  康熙39年(1700年),张鹏翮出任河道总督。当时正是黄河泛滥,水患连年。康熙此前派出多个官员去治理黄河,都不见成效,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张鹏翮身上。
  张鹏翮到任后,认真钻研治河理论,总结前人经验,到现场仔细勘察情况,提出了“开海口,塞六坝”的治河主张和“借黄以济运,借淮以刷黄”的治河设想。康熙同意了他的看法,批准采取“筑堤束水,借水攻沙”的作法。
  这一治就是8年,使得黄河、淮河得到有效治理,漕运通达,连年大丰收。张鹏翮把治河经验写成了24卷的《治河全书》。
  康熙47年(1708年)十月,张鹏翮回京任刑部尚书,第二年二月转任户部尚书,后任吏部尚书。雍正元年(1723年),张鹏翮出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成为雍正初期领导集团的核心人物,官至正一品,位极人臣。两年后,张鹏翮去世,谥号为“文端”,雍正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
  张鹏翮去世后,家里贫寒,只有几间竹楼,大儿子张懋诚非常着急,拿不出钱来安葬父亲。幸亏雍正赐给千两白银,张懋诚才得以扶柩回家,把父亲安葬在遂宁月山(今重庆潼南小渡镇月山村)金簪子坡。
  张鹏翮做官55年,品行高尚,两袖清风,时称贤相、清官。康熙评价他是“天下廉吏,无出其右”;雍正赞誉他说:“卓然一代之完人。”张鹏翮和狄仁杰、姚崇、包拯、况钟、于谦、海瑞、于成龙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8个清官。
  张鹏翮虽然是官员,但他文学素养非常高,工诗善文。他现存诗600多首,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语言清新,格调刚健。论诗主性情,开创清代性灵派先河,影响了玄孙、性灵派大诗人张问陶。
发奋读书 张问陶展露超凡才华
  张鹏翮去世40年后,他的玄孙张问陶出世。
  张问陶,生于乾隆29年五月二十七日(1764年6月26日),字仲冶,号乐祖、柳门,因遂宁城郊有一座孤绝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号船山,也称老船,因擅长画猿,也自号蜀山老猿。
  说起来,张问陶是真资格的出身在官宦世家。高祖张鹏翮就不用多说了,曾祖张懋诚,官至通政使、署工部右侍郎;爷爷张勤望,官至山东登州知府、署登莱青海防兵备道;父亲张顾鉴,最高官至云南开化知府。
  张顾鉴也是个人物,与著名诗人袁枚是少年诗友。他在乾隆6年(1741年)考中举人,此后历任河南安阳知县、山东馆陶(治所在今山东冠县馆陶镇)知县、湖北均州知州、荆门知州、汉阳府同知、云南开化知府。一生辗转在各地为官,他的家人也跟着跑来跑去。
  张顾鉴在山东馆陶知县任上,他的二儿子张问陶出生了。乾隆43年(1778年),张顾鉴升任云南开化知府,张问陶和母亲等没有跟着去,而是留在了汉阳。
  不久,张顾鉴因在荆门任上对一个案子重案轻判而受到牵连被革职。受此影响,家财因赔偿而耗尽,住房也被人趁机夺走,一家人生活无着,经常“数日不举火”。
  张问陶从小受家族书香的熏陶,加上受父亲仕途中断影响,更是发奋读书。他饱览群书,博研名画,勤学苦练,小小年纪就展露出超凡的才华,被誉为“青莲再世”。青莲即李白也,这样的荣誉太吓人了。
知府任上 张问陶断案深得民心
  乾隆49年(1784),20岁的张问陶,在京城与涪陵人周兴岱(乾隆重臣、嘉庆老师周煌的儿子)的大女儿结婚。可惜的是,周氏第二年就病逝了,生下的女儿也夭折了。张问陶的人生处于低谷,家境更为贫穷,甚至一度达到了衣食无着的地步,真是有多惨就有多惨,说多了都是泪。
  这年秋天,张问陶和张问安去成都参加乡试。因张问陶的诗歌太有名气,成都盐茶道林儁(后出任四川布政使)把女儿林韵徵嫁给了他。乾隆53年(1788),张问陶赴京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两年后,考中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
  在翰林院上班期间,当时的名士石韫玉、洪亮吉等与张问陶交往密切,他们对张问陶写的诗非常钦佩。乾隆58年(1793年),张问陶出任翰林院检讨。第二年,他写成了《论文八首》《论诗十二绝句》,对自己的诗歌风格和理论体系进行了初步总结。
  嘉庆10年(1805年),张问陶出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张问陶性格直率,现在当了御史,更是锋芒毕露。据说他曾一口气连上3道奏疏,第一个弹劾朝中的六部、九卿,第二个弹劾各省总督、巡抚,第三个弹劾漕运和盐政,几乎把全国的达官贵人都告完了。
  有朋友好心地劝他说:“你就不怕把朝廷的官员们都惹恼吗?”他却笑着说:“我弹劾的是他们做得不对的事情,不是他们本人。他们如果想成为一代名臣,就应该感激我。如果有人没有这种想法,我把他的身份抬得这样高,他惭愧还来不及,哪里还会怨恨我?”如此与官场格格不入的思维,也许只有张问陶这样的读书人才想得出来。
  5年后,张问陶出任山东莱州知府。赴任后,他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深入莱州辖下的7个县份了解民情,清理积案。张问陶审理案件灵活多变,不徇情枉法,深得民心,断案的判词,简切透辟,被人称为“神断”。至今,在莱州还流传着他审案的故事。
  有个叫陶文凤的人,因垂涎弟媳丁氏的美貌,屡次调戏都没得手。一天,他的弟弟到外地办事未归,陶文凤持刀翻进丁氏房中。丁氏是个聪明的女人,她假装应允,让陶文凤放松了警惕。丁氏趁机拿刀杀死了陶文凤。
  按照当时的法律,丁氏把人杀死,是要受到惩罚的。但张问陶问清案情经过后,不但没有判丁氏有罪,反而在判决中对丁氏大加赞扬。
  张问陶还断过一个非常好玩的案子。一个少女夏天在房中洗澡,邻居李大根爬墙偷窥,被少女的父亲逮个正着,扭送到官府。
  案子本身不复杂,按照当时的惯例,李大根少不了要吃顿板子还要被罚款。但张问陶没有打他的屁股,也没罚他的款,更没把他抓进监牢关几天,而是罚李大根把少女的洗澡水喝下去。
以病辞官 张问陶寓居苏州病逝
  尽管张问陶在当地获得了老百姓的拥护,但他与上级关系处理得不好,感觉自己在官场难以有所作为,心生去意。嘉庆17年(1812年),张问陶以病辞官,把历年积蓄捐谷700石赈济饥民。到苏州时,因病情加重,留在苏州养病。因住所靠近白居易祠堂,遂名为“乐天天随邻屋”。嘉庆19年三月初四(1814年4月23日),张问陶病逝在苏州,年仅51岁。一年后,归葬故乡两河口祖茔,其墓于2014年修复。
  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造诣精深。他的诗被袁枚誉为“蜀中之冠”,位居清代“蜀中三才子”(张问陶、彭端淑、李调元)之首,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他主张诗歌要抒写性情,强调独创,反对摹拟,是清朝“性灵派三大家”(袁枚、赵翼、张问陶)之一。张问陶著有20卷《船山诗草》、6卷《船山诗草补遗》。张问陶的书法像米芾,险劲放野,别具一格。他的画风格类似徐渭,擅长画猿、马、鹰、鸟等,墨猴画技尤其精湛。
  张问陶兄弟3人都是名噪一时的诗人,他们的夫人(张问安妻陈慧殊、张问陶妻林韵徵、张问莱妻杨古雪)都是诗人,张氏家族出现了世界诗坛罕见的“三兄弟三妯娌诗人”。
  遗憾的是,张问安、张问陶都没有儿子,只有张问莱有一个儿子。人丁不旺,门庭单薄,张氏家族逐渐走向衰败。
原载2015725日《华西都市报》宽窄巷  百家姓  作者《华西都市报》记者   黄勇

胡传淮编著《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

胡传淮编著《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

胡传淮编著《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9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