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需要什么?
最近《京华时报》题为《湖南14岁少女三度怀孕曾遭74岁老人性侵产子》的报道中说:“两年前,12岁的湖南女孩思思(化名)被同村74岁老人性侵并产子,这一消息曾引起媒体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两年后,已是14岁的思思再度被曝怀孕,而在此期间,她还有过一次怀孕堕胎。”腾讯网组织了“谁该为事件负责”的网络讨论,由记者、问题专家、法律专家、基金会负责人等主持了讨论,引起网友的激辩。笔者认为探讨类似事件中该谁负责,不如首先弄清楚孩子的真正缺失,从源头上弥补孩子的真实需要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先来看看思思走过的轨迹:性侵、怀孕、产子、堕胎、再怀孕……这些本应与花季少女毫无关联的经历却接连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也让思思人生轨迹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湖南到北京,从北京到深圳,思思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脱离不出。再来看看她的家庭:父母追求金钱方面的帮助,母亲热衷于打牌。 我们一起来看看思思的心路旅程吧。首先,她的父母没有起好榜样示范作用,从记者调查可以知道这点。一个拜金主义的父亲,一个懒散不负责任的母亲,给思思起到了刻骨的示范,人活在世一要有钱,而要耍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12岁之前应该给孩子做好人生的示范,特别是怎么做人的基础示范。 其次,思思从家庭环境里得不到亲情的温暖与关怀,急切地从家庭之外的社会去寻求温馨。12岁的她从74岁老人那里暂时得到了这种朦胧的模糊的感受,却遭受性侵而不自知,自然不会自爱。因为她没有从家庭里获得正面的保护自己的认知,她不知何去何从,所以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承受身为人母的感受。虽然后来被带离了那个给自己伤害的环境,到了物质条件优越的京城,但是心灵的空虚没有得到真正的弥补。于是她就从网络里寻找填补这种空虚的快慰,打发寂寞的时光,网聊再一次成了伤害她的罪魁。所以她才逃离京城南下深圳。而当这种伤害莫名的再度侵袭来时,惊慌之中她才发现必须回到京城才是安全的。而她的这种心灵空虚真切地来自亲情的缺失,她太需要真情的安慰了。除了她的父母,没有谁能够从根本上弥补这种真情的关怀。所以帮助她的基金会的创始人才会说:“最初请来一个多年做儿童性虐调查的美国专家指导此案,专家提醒我们会再次发生。”然而对于这个善意的提醒又有谁真正地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呢?又有谁从根本上去思考过思思的真实需要呢?她没有及时地得到正确的弥补亲情缺失的有效指导,没有得到正常的无偿的获得亲情关爱的补充渠道。 最后,为了填补这种真情的慰藉,思思才一步一步地走入寻求真情的怪圈。在她的字典里这种不伦不类的身体接触,身体与金钱的交易是两全其美的事情,既获得了身体的精神快感,又满足了金钱的物质需要,再加上没有正确的性知识及相关问题的处理措施的指导,所以才步入了一再怀孕的怪圈。这种精神快感的满足是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的一个暂时的补充,这种金钱的物质需要是她从父母那里习得的懒惰的示范产物——耍得好、要有钱。 要解决思思类似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去弥补亲情的缺失,给予孩子真切的情感慰藉。如果不给思思类似从她父母那里开始的亲情的缺失弥补,并适当地合理地给予类似从她的父母那里获得正常的物质满足,包括如何正常地获取这种帮助的指导,如何正常地与人交往,如何过正常人的生活,如何满足恰当的需要,如何获得做人的自尊,如何成为有价值的真人等一系列人生问题的指导。她将来的问题会更严重。这一点给当今的儿童教育提供了典型的范例,值得天下为人父母者反思借鉴,更应该引起广大问题家庭深刻剖析。 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的父母心该安放在何处最恰当呢?本案及其最有效的解决办法给我们提供了最佳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