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钱这么多,为什么凉山仍然穷?
(文/观察者网 邱荔)
一封突然而至的信,字字句句击中网民的内心,持续搅动着网络舆论。虽然凉山官方回应孩子有补助,作文是照着支教老师整理的抄写,但网友的爱心连同捐款还是汹涌而至。微公益迅速发起的募捐“帮帮大凉山的孩子们”,既定目标5万元,不到一天时间就达成了。截至8月6日15时,捐款已到47万多,目标完成943%,而爱心还在继续。网友们1块、10块、1000块的捐,似乎“捐钱”是减少大凉山孩子们“悲伤”的根本方法。甚至,有人老调重弹责怪起政府,凉山这么穷为什么还要申办冬奥会。
不知道的人跟着起哄,知道的人却摇头叹气——最悲伤作文是新的,但凉山的问题却是老生常谈。也许你不知道,办冬奥会政府仅补贴不到6亿(预估),而凉山州政府在2007-2012年累积投入276.5亿元改善民生。过往也有不少揭露性报道提到,“国家级贫困县”凉山不仅有来自政府的资助,还有不断涌入的慈善捐款。当地的人已经习惯于领援助,不愿外出打工,反正躺着也能有饭吃。懒惰还滋长了吸毒贩毒、拐卖儿童的恶习。这也是为什么网上有人对最悲伤作文态度强硬,“凉山得到的援助够多了,不要再捐款了”、“你的钱都捐给懒人用来买毒品了”!
从大凉山的一页来信,大家看到了那里的穷。可那里的困,却更加复杂。本文就带大家来看看凉山来信的第二页。
只见凉山穷,不见凉山困
最悲伤作文是如何走红的?媒体上最早的报道,来自新华社记 者范敏达深入大凉山后写的文章,文章写到小学教师分享了这篇《泪》的作文。但其实,这篇作文面世的背后推手是索玛基金会的负责人。新华社的文章被热传后,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老邪哥哥 再三向记 者要说法,称这篇作文并非记 者走访大凉山发现,而是自己“7月8号在看望宝石小学支教老师时发现并拍摄的。请二位新华社的记 者给出合理的解释”。今日,@老邪哥哥 又在微博向《新闻1 1》讨说法,因为昨晚播出的节目质疑了该基金会处理善款的方式。
四川索玛慈善基金会的前身是索玛花,两年前因捐款账目不清被质疑得一塌糊涂,后重整注册成非公募基金,不能公开在网上求捐。目前基金会以支教助学等公益项目的组织为主,但如果你想捐款可以留言,@老邪哥哥 会给你他的个人微信。你的捐款信息会汇总在索玛花官网的财务公开中,财务每天公示一次,包括捐款人、金额、用途。
虽然索玛基金会是在做慈善,但制造煽情热点来吸捐的行为仍然引起了诸多网友的反感,尤其是在大凉山这个特别的地方。
大凉山,属四川彝族自治州,地方偏僻。爱心人士提起凉山,总喜欢用数字开头——“2007年,凉山累计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口高达1.3万多人;检测出HIV感染者已超过6000例;孤儿有8000个,而能够得到救助的不足2000人。”
哪怕不知道这些数字,光看小女孩木苦依伍木的《泪》,任何有恻隐之心的人都会忍不住想伸出援手。但估计很少人知道,凉山几乎是中国NGO去得最多,也是公益资源最多的地区,光大大小小的基金会就有几百家了吧。知名博主@花总丢了金箍棒 24日晚在微博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的确,据观察者网查询,专门关注凉山的基金会有:凉山州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凉山州教育基金会;凉山汉达社工服务中心,关注社区发展、老人儿童;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等等。还有一些大的基金会,对凉山医疗、教育的捐助力度也非常大,比如中华红丝带基金、索玛慈善基金会。据《公益时报》2015年4月报道,中华红丝带基金目前在凉山州共捐建了50多个村卫生室,每个造价10万元(其中8万元为基建费用,2万元为配套设施),包括一间诊室,一间注射输液室,一间医务人员工作室和卫生间,截至2013年底投入530万。另外,在不定期举行的慈善拍卖会上,基金会入账几百万是常事。
这些来自社会的善意,时常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抹黑政府的不作为,制造一种凉山被政策遗忘,进而感染更多人慷慨解囊拯救凉山的穷困。然而,据《环球时报》报道,官方数据显示国家在2010年~2013年间,仅在凉山10个扶贫项目中就投入了83.65亿人民币。而来自凉山州教育局的数据显示,凉山州教育投入连年递增,一路攀升。2011年至2013年,分别达到49.5213亿元、66.0375亿元、70.8406亿元。凉山州政府2012年的报告显示,当地在2007~2012年这5年来累积投入276.5亿元改善民生。
这么多钱投入了,为什么凉山还是那么穷?
20多年的扶贫开发,没有改变大凉山普遍贫困的现状。这与大凉山贫穷的多样化不无关系。自然条件恶劣,地远路偏;交通闭塞导致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的困难,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比经济更贫困的是教育的贫穷,由于民族生育政策的宽松很多家庭都生育了多个孩子,但这些孩子接受教育的却不多。即便众多的NGO、基金会解决了当地家里没钱、山区没学校的问题,观念的落后,仍然在阻挡着孩子受教育。
从大凉山走出来的网友@变幻莫测的万花筒 也承认这点:“我自己来自于大凉山,所有的贫穷与落后均源于知识的匮乏,法律意识的淡薄,走出大凉山,不是为了衣食住行,而是为了求知。一次,二次的往来,给大家的感受就是这里最直观的穷、苦,所有人包括政府都明白教育是根本,唯有教育可以改变现状,可是太难,路还很长。”
2012年,《中国经济时报》记 者探访了凉山发现,凉山彝族人的生产方式还处于原始落后的阶段,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广种薄收却生活安逸。这种自给自足的心态,加上源源不断的扶贫资金和爱心捐款,导致了当地人发展成两个极端。
发展好的地方,当地人积极接受现代文明,努力改造自然,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发展差的地方,当地人固守传统恶习,不思进取,吸毒贩毒,坐等扶贫资金。
去过大凉山的网友@毛肚咸鱼 深有感觉:“因为工作原因在西昌(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待过四年,我觉得当地彝族连赚钱的欲望都没有,稍微有点钱就在城区干道上三五人聚在一起吃土豆喝啤酒”。网友@昵称不能为空咯 同样见过:“前年去西昌螺髻山沿着山路上去,老老少少都坐在家门外扎金花打扑克,当时我就笑了,谁说凉山人民穷,炸金花都是五块钱起的。”
网友@最美季节:“凉山彝族要融入现代社会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吸毒贩毒,艾滋病,拐卖小孩都是大问题,不知道在现代社会,为什么当地几乎处于奴隶制似的?有次回老家在火车上看到一个抱着幼儿的妇女,刚下火车就被警察要求打开随身携带的行李检查,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妇女一定是带毒品。可惜的是她带的那名幼儿,以后命运该如何?紧挨凉山附近的地方,一些彝族妇女常去医院偷新生儿,譬如攀枝花的一些医院就有几个彝族妇女在妇产科中午时刻大声喧哗,和新生儿家人假装熟识,趁人不注意偷走刚出生的小孩。”
你可能会说这些亲身经历只是个例,那再来看一组数据。根据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的公开资料,随便翻几个县的起诉书,就知道有多少跟毒品有关的案件。作家@葛巾玉版 在微博呼吁,“不要因为简单的同情,随意地将钱物捐给信息不透明的某些慈善组织,那样是在助长毒品泛滥。”
捐款有害无益,为什么还要捐?
慈善救不了贫穷。不难发现,捐款对解凉山之困明显弊大于利。但扎根于这里的基金会们还在不断呼吁捐款,为什么?
一方面,对凉山贫困的炒作从不曾中断,完全压倒了揭露性报道。2009年,网络红人吴虹飞曾以记 者身份到访凉山,并在某著名周刊上发文讲述了“毒品阴影下凉山彝族孤儿”的故事。1年后,吴虹飞再次在博客上发声,称仍感“心里难以平息”,发起资助活动。而直到现在,这篇关于凉山的文章还会在论坛、基金会的宣传中见到。
另一方面,也因为表面上的“win-win”。慈善在凉山成为一种生意,给人消费贫穷获得满足感的机会。只需要省下一点零花钱,就能让山区的穷苦孩子吃一顿饱饭,这种满足和优越感的确让人欲罢不能。
凉山就像一个自然保护区,贫穷成了这里最珍稀、最具观赏性的东西。网友@Brazenbitz 不无愤怒地说道:“大凉山脱贫的最后一丝希望已经被NGO、洋大人和小清新的爱心、情怀彻底葬送,这个地区已经成为了西方公益NGO及其代理人在第三世界渗透并摧毁当地社会自组织能力,从而使贫困地区陷入永世贫困万劫不复的无数案例的一个中国注脚”。
凉山确实穷,穷可怕,靠穷吃穷更可怕。凉山不应该成为任何人的秀场,真正的扶贫也不是救穷。越来越多的NGO、基金会,倾泻到凉山的同情心变成了当地人的饮鸩止渴,一定程度上,恰恰是越扶越贫。没有脱贫的志向,再多的钱也只会被挥霍。归根到底,脱贫这事得放着让凉山自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