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绪年间,云南呈贡县(今昆明滇池东岸)孙清士进土及第后,光绪四年(1878年)任四川南江县知县。
一、望子成龙严父施教
孙清士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满腹经纶,但官运不亨通,到了“天命”之年还是一位落拓的青衫秀才。其时已育三子,一读两耕,排行第二的孙清士,眉目清秀,天性聪明,不仅诗文皆优,而且字画俱佳。他的父亲看到儿子的聪慧,遂觉心安,“平生未了事,留于后人补”,便放弃功名科考,立馆教授,一则可让僻壤穷乡的孩子上学,三则也借此让孙清士深造。孙清士的父亲,不但才高八斗,而且人格高尚,崇尚清廉,怕儿子日后不廉,故取名清士,希望。儿子“不以官富,而守官品”,做一个勤政爱民的清官。
孙清士十分孝顺,牢记父亲的教诲,勤奋好学,16岁考中秀才,20岁便与表妹梅静成婚。梅静不仅沉静娴雅、端庄秀美,而且聪明异常,自小喜爱诗、书、画。他俩既是表兄妹,又是同窗书友,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书画。一对才人,连理并蒂,天作之合,佳偶天成。婚后,夫妻恩爱,相敬如宾,更是互相切、磋,砥砺道业。闲暇之时,种植花草。孙清士喜欢种菊,梅静喜欢种梅;孙清士喜欢画岁寒三友(松,竹、梅)梅静喜爱工笔1花鸟。尽管夫妻恩爱情深,但孙清士仍不忘报国之心,更加发愤攻读,在贤妻的劝慰之下,登程进京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举登上龙虎榜,高中一甲进壬。,自然满心欢喜,合家欢庆,孙清士的父亲因为自己不能了的事业,儿子如今能够担当,更是兴奋不已!殊料,官场黑暗,孙清士没有去走门子,候缺结果,只能在不毛之地的大巴山南麓的“难江”——南江,去当一个小小的芝麻官。
二、不避艰辛走马上任
孙清士接到吏部的发牌后,虽然说内心有点不平,但想到越是不毛之地,百姓越苦,越需要有志于民的官员去安抚。辞别了高堂,作别了娇妻,身负一支相伴多年的笔,携带一个侄儿,徒步登程到“难江”上任。
一路上,深感南江道路远,崎岖难行。到了县境,路越走越难,人迹越来越少。但他不畏跋涉艰辛,坚持步行走到民谣所传的“上看一线天,下看万丈渊。对面能讲话,走拢大半天。飞鸟不敢停,猿猴怕去攀”的南江县城。
他在《南江道中》和《南江行》两首诗中写道:
寥落人迹少,艰难行径微。藤梢横碍眼,石角乱挂衣。冰雪裂我肤,荆棘阻我途。我马瘦不行,我仆病且呼!头上雨如注,脚下疑无路。车夫却前行,路在泥涂处。路窄低复高,泥中石如刀。石割血流踵,叫苦声嗷嘈。转侧入山林,村人各闭门。老稚笑看客,团坐亲壶樽。忆昔林下居,琴书得白娱。饭熟呼不起,俯仰何宴如。一官何劳碌,雨雪尚奔逐。鸡鸣辞店行,月落投店宿。沿途饱艰难,未到心已酸。预知终岁勤,难买妻孥欢。何当了身世,早作归田计。风雪得晏眠,适我遂初志。
淋漓尽致地道出了南江赴任的艰难辛苦。
三、励精图治难江不“难”
那时的南江,不仅是“江难”,而且“山险”,气候恶劣,道路险峻。尽管如此,出身寒微、胸怀利民之心的孙清士,还是深深爱着那山山水水和纯朴勤劳的山民。一入南江地,便和民众打成一片,赤着双脚踩过有名的“二十四道脚不干”;徒步翻过难见真面目的光雾山;单人独骑穿过鬼门关(今贵民关);像猿猴一般地爬过“前有挺胸石,后有蛇倒退,区区二里路,走到日西坠”的阎王碥;顶烈日,冒酷暑,破严冰,迎风雪,潜入深山芜卑林,访贫问苦,了解风土人情,查证善恶是非,征询治县方略,,不到半年,踏遍南江的山山水水,风土民情深深烙印在孙清士的脑海。他到桃园拜访了巴山老人,到长池劝寡妇绩麻纺线,到大河口劝农稼穑,到龙池书院指示学子奋发。其间根据他的切身体验写了许多传世诗篇。如《山家》诗中写道:沉沉见村落,遥遥生晚烟。几家茅舍影,高出断云边。乱石层叠树横斜,时见茅檐三两家。鸡犬守门人不见,四邻开遍米襄花。
孙清士通过半年翻阅史籍志乘,与开明士绅交谈,与百姓促膝谈心,深深了解到,他们不是怕穷山恶水,担心的是官不清,吏不良。他想起了赴任之时,父亲的谆谆教导,妻子的殷殷鼓励,决心做一个与自己名字相符的官员——清廉之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不做能吏做良吏,首先兴办学校,亲自到书院讲授。紧接着,惩治豪强,使之令行禁止。他查阅县衙案卷,以前留下的许多积案,主要是令不行,禁不止,如“皇柏林”,过去下达多次禁令,“皇柏林”仍然得不到有效保护。当地的何、包、郭等姓的劣绅土豪常仗势作歹。当时流传着这样几句民谣:“沙河子的‘何’难过,八庙垭的‘包’难挺,关门子的‘郭’难扳。”因而,使“皇柏林”的护禁不力,受到破坏。当然,这次孙清士来,又有人认为他是个文弱书生,只能咏诗作画,断案又如何呢?还拭目以待,欲想较量较量。据此,孙清士令出必行,并科重罚金,不论何人,决不姑宽,结果那些隔岸观火的人,也只好俯首听令不再较量了。自那以后,民风大为改观,大姓欺小姓、富豪欺百姓、男性欺女性的现象,得到有效禁止。寡老敬贤,尊师重道,孝养父母,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夫敬妇贤,男耕女织,邻里和睦,抚孤扶危,乐善好施等等,蔚然成风。署衙清凉,诉讼锐减,孙清士也深受百姓的拥戴和爱护。
南江难,难在交通上,山路崎岖,羊肠小道,行人难走,商贾却步。孙清士为了改变“难江”的面貌,下决心架桥修路。他发起募捐活动,自己省吃俭用,带头捐款捐粮,开明士绅亦积极踊跃参加捐献活动,从县城到乡间,由乡绅带头,出现一次义务铺桥修路的热潮。为鼓励土绅乐善好施,他热情为善举题名作序。张公桥、刘家桥相继落成,寡妇出巨资修了“寡妇桥”,川陕边境白头滩修了索桥,沿溪河修了跳蹬桥,“二十四道脚不干”搭起了独木桥和浮木桥;县城水码头、正直渡口、下两河、神潭溪的义渡相继建立,终年有专人守护。当时南江又传出民谣:“上看一条线,下看万丈渊……来了孙大人,山里见青天;山上修了路,河里有了船,山民进了城,商人进了山。”在孙清士的治理下,农村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看着农业大丰收,孙清士写了一首《秋田云涌》,诗云:高田稼已收,低田禾亦熟。登高望平原,野色慰心目,力穡幸有秋,黄云堆过屋。鸟雀有欢歌,妇姑无野哭。怜彼终岁勤,多收几斗谷。人生各有谋,乐事在耕读,欲令识艰难,终须勤手足。何事膏粱子,老不辨麦黍!
“难江”在变化,可孙清士“两鬓白发添,鱼尾挂腮边,面黑人又瘦,只身凭栏栅”,逢年过节,除了咏诗作画之外,总是一人依栏独怅。第二年春节,县衙寂静,孙清士“每逢佳节倍思亲”,黯然神伤,独步在廊道徘徊。忽然值班衙役来报,有一老寿星,自称是“桃源不老松”给县太爷拜年,并送来了一盆造型奇特的红梅。老寿星的到来,给县衙添了节日的欢乐。孙清士兴奋所致,提笔写了一首《南江除夕》诗:灯昏且食残年饭,老眼仍看异县春。宫苦难为卒岁计,山深还有送花人。家无薄产怜诸弟,檄捧边隅愧老亲。爆竹听残愁不寐,尽输欢笑与乡邻。
县官作别万民难舍光绪七年(1881年),孙清士因在南江有政绩,上司器重,调任巴州知州。消息传出,南江百姓、吏员,拥向署衙,挽留、送情、送礼、送匾的人川流不息,孙清士婉言难拒,便道:“诸位乡亲,你们的美意我心领,但我的心愿也请你们成全。”说完命人把衙门关闭三日,作了一幅《题画南江城山水赠巴山父老》巨幅工笔画,挂在大堂正中,并在画的天头写了一首诗云:
暖入东郊路,川原绿渐生。沙痕留雁影,雨力壮滩声。一水绿环市,万山青抱城。风光就此地,助我笔纵横。
三天之后,衙门大开,众人见大堂挂上了这幅画,乡绅和长者商议,为成全孙县令的美意和酬报深思,共议配写一副 对联,堂口悬巨型金字匾额。联曰: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匾额:官民情深。
同时还送一把很大的万民伞,撑在衙门口。所以后来人们说这是“县官作画留,万民伞送官”。
“去时还是来时贫”,孙清士在离任之时,仍是单人独侍,简装到巴州上任。任职一年,便于光绪八年(1882年),借省亲返回故里。孙清士在巴州亦不改当年的风范,既有政声和好的口碑,又留下了许多诗文和笔迹。如被收录在民国巴中县志的《春日游南龛》两首:
老木苍藤外,香云拂敝袍。马盘山径曲,花捧寺楼高。古泽沉春霭,空江响怒涛。一龛供弥勒,暂为息尘劳。
南龛古佛坐游戏,弹指现出云间台。东峰西峰雨一过,高树低树花齐开。藤萝乱牵路横直,蛱蝶飞随人去来。独立斜阳吊荒冢,青宫往事吁可哀。
孙清士虽然在南江、巴州任期较短,但他的官风、诗文、书画留下不少,至今仍在。人们每见到他的笔迹,就会对名副其实的清官孙清士产生敬仰之情。
原文链接:
http://www.sharexbar.com/bazhongrenwu/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