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克飞 昨天 14:30
上个月,我为六岁的儿子安排了一次欧洲自驾之旅,作为他幼儿园毕业的礼物。按惯例,路线仍由我自行设计,最先入境国家也仍是德国。这是因为在德国租车选择最多,冠绝欧洲的道路状况也有利于自驾者的迅速适应。
在设计这条涉及五个国家,城际直线距离为4100公里的路线时,我将重心倾向于人文,希望让第一次欧洲游的儿子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同时尽量遵循他的喜好。他喜欢车,因此斯图加特的奔驰博物馆和保时捷博物馆就不可错过。他还是个建筑迷,时常念叨凯旋门、巴黎圣母院、罗浮宫和奥赛美术馆,那么巴黎的塞纳河两岸自然也不能错过,凡尔赛宫、科隆大教堂和号称“世界建筑博物馆”的布拉格亦是此行关键。此外,行程中还依次有这些重点:极其文艺的大学城海德堡,法国中世纪名城第戎,见证汉堡兴衰的仓库城以及令人惊叹的微缩景观世界,铭刻自由语录的汉堡市政厅,欧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古城波兰托伦,曾在电影《麦兜之我和我妈妈》中出现的肖邦故居博物馆,在二战中饱受摧残的华沙,与布拉格齐名的中欧名城克拉科夫,记载人类惨痛经历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绵延几个世纪、如地下宫殿一般的维利奇卡地下盐矿,米兰·昆德拉的故乡布尔诺,捷克库特纳霍拉的人骨教堂,拥有提恩教堂和天文钟的布拉格老城广场,先后见证布拉格之春和天鹅绒革命的布拉格瓦茨拉夫广场……我还为他安排了一些虽然冷门但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比如三十年战争的停战协议签署地德国明斯特,前西德首都波恩,德北名城什未林,波兹南事件的发生地波兰波兹南,德国歌剧城拜罗伊特等。
苦心没有白费,整趟旅程可算是每日均无冷场。不过,当旅途结束后,我却有这样的发现:旅途中每一个主题都让六岁的儿子印象深刻,但能立竿见影让他感受到“一个不同的世界”的,却是一些细节。
可惜的是,当踏上归途时,我们会针对这些细节衍生的习惯告诉儿子:“不要把这些习惯带回中国。”
http://t2.qpic.cn/mblogpic/a22251b8504144306c76/2000
【政府机关可以随便参观吗?】
在旅途中,有两个朋友发了类似的朋友圈。他们经过了各自所在城市的市府大院,看到了品种不同但都很美丽的树木与鲜花,于是不约而同掏出手机拍照。他们得到的也一样——院门口武警的怒吼,三步并作两步冲上来指着鼻子的训斥,其中一个还被逼当场删除照片。
这类事情并不罕见,尽管大多数城市的市委和市府大院都可谓“幽深”,办公楼距离大院门口颇有距离。但你要是在大院门口游荡,随时会引来警惕的目光,拍照更是会被归为“别有用心”。即使是更低级别的机关单位,门口保安也随时会摆出一副难看的嘴脸。这让我对两位朋友的遭遇见怪不怪,起初并未放在心上。
但那天,当我们即将抵达汉堡时,我照例一边开车一边给儿子介绍当日行程,其中重点提到了汉堡市政厅。我告诉他,汉堡是德国目前仅存的三大自由市之一,它的市政厅大门上镌刻着城市格言——“自由由你的先辈所赢取,后来的人们请对它予以尊敬!”我还告诉他,那是一个非常雄伟漂亮的市政厅,到时要进去好好看看。
他的第一反应是:“市政厅是人家办公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进去呢?”
这个反应让我相当诧异,也相当悲哀。我赶紧告诉他,政府机关本来就是服务机构,人们当然可以进去。如果建筑本身很有历史,还很有可能会成为景点,让人们自由参观。我顺便跟他讲了一段自己在台北的经历,当时我去某政府机关借厕所,在一间办公室前敲门询问厕所在哪里,里面的人忙不迭跑出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还连声道歉,表示马上有人预约了前来办事,所以不能直接带我去,十分客气。我告诉他,这才是一个政府机关应有的样子。
到了汉堡市政厅,我们先在那间有名的地窖餐厅午餐。我告诉他,大多数欧洲城市的市政厅都是开放的,门口多半会有个咖啡厅,有些还会有地窖餐厅,汉堡如此,我们前一晚上所住的不来梅也是如此。凑巧的是,我们在不来梅的晚餐,也是在不来梅市政厅的地窖餐厅享用。
http://t2.qpic.cn/mblogpic/36c14f81ae3670a2705c/2000
(不来梅市政厅的地窖餐厅)
之后,我们在市政厅大门前的广场流连,抬头看它的雄伟外观以及镌刻,然后走进那黑色铁艺大门,在充满艺术气息的长廊间穿行,在它的中庭喷水池边小坐……
其实汉堡市政厅并非他所去的第一个海外市政厅,但如此有意识地给他讲解,似乎还是第一次。想必,一方面是因为他的那句提问,另一方面是汉堡市政厅大门上关于自由的镌刻在提醒我吧。
几天后,我们抵达波兰华沙。当我们在长达四公里的克拉科夫斯基市郊大道上游荡时,遇上了示威游行,游行的人们喊着口号,有序地在街头通过。我将儿子带到总统官邸前,为他留影。官邸前有十余名警卫看守,因为有示威游行的缘故,人数应该比平时略多。面对游客们的拍照,他们态度友善。我告诉儿子,这是波兰的国家最高机构,总统在此办公,人们同样可以在官邸前自由拍照。
又过了几天,我们来到布拉格。去年,我已踏遍布拉格的大街小巷,对道路记忆犹新,不用攻略也能给儿子做导游。在布拉格城堡,我告诉他,圣维塔大教堂旁边就是目前的总统官邸,兴奋的他与纹丝不动的卫兵合影。
有了这些经历,他开始对各地的政府机关兴趣浓厚,逢市政厅都要进去看看,反正通行无阻,得到的也都是友善微笑。
只是,我们会告诉他:“不要把这个习惯带回中国。”
【过马路】
儿子曾经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这种观念在网络上也常见,那就是“中国是人让车,外国是车让人”。
我告诉他,“车让人”并非绝对,车和人都应该守规矩。所谓“车让人”,那是在人行道上,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横穿马路。但如果你走在人行道上,车就必须让你。同样,如果大家都在开车,行车时的礼让也绝非“车让车”这么简单,必须遵守通用的路权概念。如果你有路权,你就不需要让,没有路权时则必须让,欧洲国家行车畅顺的奥妙就在这里。
在领会到这一点后,儿子就在人行道上放心大胆过马路,反正再快的车,见到人行道时也会缓缓停下,直至行人通过。当他坐在我的车上时,也如预警器一般,远远见到人行道就提前高喊“爸爸,准备停车让人啦!”
有时,他也会和我们一样,因国内养成的习惯而迟疑。这时,等待我们的司机就会在车里友善地示意让我们通过,而我们也会恍然大悟,想起自己身在异国。
只是,我们会告诉他:“不要把这个习惯带回中国,尽管你在人行道上。”
旅行归来后,他每次坐我的车出门,都会观察路上的车与行人,看到横穿马路的行人和不礼让行人的汽车,都会表达自己的不满,认为在德国肯定不会这样。而我,只能在驾驶座上无言。
【愉快地玩耍】
在这次欧洲自驾之前,儿子也算走南闯北,两岁多开始长途出游,短短几年间去过国内不少省份与城市。无论是跟我们出行,还是跟家中老人出行,我们对他的要求都是尽量拉着大人的手,不要离开视线范围。
在中国旅行,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几个大人带着一个孩子,前后左右寸步不离。这是因为要担心的事情实在太多,马路上呼啸而过从不让人的汽车、幽灵一般的电动自行车、并非传说的人贩子……今年上半年,我曾抽出四天时间,与儿子两人出游,去了趟扬州,途中居然得到数次“赞扬”,说我竟然可以一个人带孩子旅行,真不容易。
面对这种赞扬,我绝不敢沾沾自喜,反而觉得悲哀。去年我在布拉格旅行时,曾见到一位母亲,自己带着三个孩子出游,最大的女儿估计不到五岁,老二才三岁左右,最小那个还坐着童车咬着安抚奶嘴,母亲十分淡定。在欧洲,一对夫妻带着几个孩子出行可算是常态,一来他们可担心的事情比我们要少得多,二来健全的公共设施也为他们提供了便利。
http://t2.qpic.cn/mblogpic/534a8ef479095844f5d8/2000
这次欧洲自驾,儿子算是真正体会到了何谓“自由愉快的玩耍”。在偌大的公园里,他可以尽情奔跑,与异国孩子一起嬉戏,我们可以静静地坐在长椅上休息,或者低头看书,不需要时刻盯着他。当他走在街头突然尿急时,我们会让他自己走进附近的咖啡厅或者餐厅,用英文向侍应询问洗手间的位置,自行解决问题,我们只需要在门口等候。有时,我们会在乡间小路上行车,途中停车休息,放他一个人在村口的游乐场嬉戏,或者在草地上奔跑,无须担心什么。他走到哪里,面对他的都是友善目光和微笑,超市收银员会在结账后顺手送他一个小礼物……
但当我们回到现实,即使是去一个小公园,我们还是会告诉他:“不要乱跑,不要随意离开我们的视线范围。”
【上厕所】
在国内旅行,孩子上厕所还真是个问题。自驾还好说,男孩子有个矿泉水瓶就能解决小便问题。可是大便问题呢?在街上又怎么办呢?找厕所或许不难,但厕所的干净程度基本没有保证。无论是商场、餐厅、加油站还是景区,许多厕所都到了无法落脚的恶心地步。蹲厕和坐厕各有麻烦,若是前者,你得先给孩子找个落足之地,至于后者,你敢让孩子坐吗?(此处为了避免恶心,隐去N句吐槽)
对于国内厕所的洁净程度,我有个判断:从普遍性而言,东南沿海地区的公厕相对干净,越往内陆地区越脏。带孩子出门,最担心的也恰恰是厕所问题。
但带孩子去欧洲,我根据过往经验,压根没为厕所问题担心过。在高速公路上,每隔十几公里就有一个简易休息区,可以让人停车休息,还提供厕所,而且即使没有工作人员,厕所仍保持干净整洁,卷纸和水龙头也供应齐全。如果是配套齐全的服务区,加油站里的厕所就更为整洁。在市区内,无论是商场还是餐厅,不管收费与否,厕所都十分干净。如果是孩子如厕,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收费。如果是去餐厅借用,对方也会笑脸相迎。
只是,当我们返程时会告诉儿子:“忘掉欧洲,回国之后,出门要是内急,必须提前告诉我们,我们得花时间给你找厕所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