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红白喜事上的表演本该是一种凝聚乡邻,繁荣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很好载体。但近日来,频频发生的“脱衣舞”事件,不雅之事登上肃穆的场合,尤其是在丧事这种沉痛的气氛中上演淫秽下流的表演,反映出农村文化发展中领导干部重视不够、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文化生活单一、监管的漏洞等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引导农村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变:一是做实“文化下乡”,营造良好氛围。众所周知,不少地区“文化大篷车”、表演队、放映队等“文化下乡”形式依然存在,却名存实亡。文化从业者队伍人才流失严重、优秀传统文化形式日益式微、表演形式和放映内容长期不变等不仅制约了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还降低了“文化下乡”这一好的形式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让“文化下乡”机制与时俱进,真正运行起来;把先进文化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下去,是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从业者的当务之急。二是做足“自主创新”,打造特色文化。“文化下乡”就像给农村文化建设“输血”,自己“造血”才是保证其活力的根本。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营造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农民结合当地民俗习惯,自主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拓宽文化活动载体,创造属于当代农民的文化新形态。三是做强“文化队伍”,强壮发展的筋骨。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让专业人才主抓文化站的建设,定期开展农村文化表演队伍思想素质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