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263|评论: 1

[散文随笔] 祖先的背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7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好些年前,我们就随处听到这样的话,至今依然还能听到,那就是:中国人没有信仰。说这话的人,大多愤世嫉俗、义正言辞,他似乎是站在德道的高地和信仰的殿堂在蔑视一群匆忙赶路的中国人,似乎只有他在信仰,似乎他就不是中国人。但是,只要稍稍侧头瞧瞧他的嘴脸、听听他的口音、打量他的装束,我们就知道,其实他也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并不是什么外国人。
  
  只要稍加思索就明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的人,他压根儿就不了解中国人,不知这个民族也在前赴后继地信仰儒释道,也在代代相因地信仰基督、伊斯兰和天主教,而且信徒众多、庙堂遍地、香火不绝。他甚至不了解这个民族除了这些宗教信仰外,还有一样最最根本的信仰,这个信仰涉及到华夏的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族、甚至是每一个人,那就是——祖先崇拜。
  
  在中国,祖先崇拜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甚至比儒释道的历史更加久远,更加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中国人,哪怕只有一个中国人,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地存留着祖先崇拜的信仰。他的心灵世界,什么都可以不装,但一定装着先人的灵位、祖宗的背影。因此,祖先崇拜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维系家族血缘、匡正种族步伐、引领宗祠仪轨的根本信仰。这个信仰,出自血缘,来自基因,连着骨肉,弥漫于宗祠,存活于人心,多大的山崩地裂,多大的历史变故,也无力将其毁灭。
  
  在华夏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没有哪个民族没有祖先崇拜。在这些祖先崇拜中,最让我震撼和感动的,是畲族人的祖先崇拜。在畲族人的氏族世界和精神天地中,别的信仰都可以暂时放一放,唯独祖先崇拜不能片刻懈怠、丝毫缺损。因为,在他们心灵的殿堂,祖先不仅仅是血脉的源头,也不仅仅是生命的起点,那是他们赖以立身行世的精神基座、人格脊梁。因此,畲族人的祖先崇拜,在重峦叠嶂的山水间,一丝不苟而又神圣如天地延续了千年。
  
  二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畲族是一支游耕民族,她的历史似乎不算太长,还不到两千年,与华夏五千年的历史相比,就显得有些简短;她的人口似乎也不是太多,总共才七十来万,而且散落在南方的山山水水间,而且大多居住在群山深处、云雾之巅。
  
  不错,这是一支游耕民族,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他们总是在游走中耕作,又总是在耕作中游走。他们的原始祖籍地是广东潮州的凤凰山,随着游耕岁月的更替,他们渐渐进入了福建、浙江、安徽、江西乃至四川和贵州。他们的游走非常特别,因为,他们不是逐水而居,也不是依城而安,而是在群山间游走,在岚风里耕作。从他们一路游耕的足迹来看,他们似乎一直追寻心中那个超然的桃源,又似乎在刻意回避天边的熊熊战火、烈烈狼烟。在漫长的历史中,他们不会携家带口涌入繁华都市,也不会跑马圈地那样占据广袤平原,他们把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全都交给了崇山峻岭,交给了云海林泉。谁都知道深山贫瘠,但他们宁肯选择贫瘠也要守住心中的那份恬淡,宁肯厮守荒芜也要锁定梦中的那份安然。由此不难看出,这实在是一个神仙一样超然的民族,无意与谁争夺什么,也不想和谁攻取什么,他们只执著于雾霭的牵引、山岚的呼唤,一路穿山越岭,一路风尘仆仆,一座山一座山地寻找游耕之处,一片林一片林地搜索安居之所,一旦选定心中的理想之地,他们就定居下来,开垦山地,营建家园,繁衍生息,过着自耕自足的隐居生活,尽享群山深处和云雾之巅才有的那份静谧与安然。
  
  他们选择渺无人烟的深山而居,不是他们在躲避什么人的追缉,因为,他们的祖先原本就十分强悍,也非常智慧,击溃过当时最强大的来犯之敌。一个胜利者的后裔,不可能败寇那样东躲西藏,更不会溃军那样流落荒野。但是,他们没有像世俗层面的胜利者那样雄视天下、唯我独尊,而是默默地走进山林,静静地开垦荒坡,在深居浅出的游耕状态里和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中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厮守着祖辈选定的空山幽泉、鸟语丛林。
  
  游耕的另一个相近的名词就是迁徙。一般来说,一个迁徙的民族,他的居所,他的日用,他的生活,大多比较潦草,比较简陋。但是,畲族人的迁徙,无论跋涉了多少山川大谷,一旦定居下来,决不会马马虎虎地过,他们会把生息的环境张罗得井井有条、像模像样,他们甚至会把畲族人固有的文化基因也一并带入迁徙之地,让祖先传下的文化浸润着家族的子子孙孙。在安顿好必要的日常起居后,他们随即着手营建家族的祠堂,不为别的,只为在祠堂中安放祖先的灵位,只为在祠堂中获得教育族群的不竭营养。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许多畲族村落,我们都能看到不少畲族人的祠堂。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圣地,也是一个家族进行祖先崇拜的至高殿堂。在祠堂里,族人们不仅商议着各种家族事务,解决着各种日常问题,启蒙者孩童们的学业,更重要的是,整个家族成员会在祠堂的正位上悬挂着祖先的画像、供奉着祖先的灵位、镌刻着祖先的遗训。尤其在畲族人看来,祠堂是他们心灵的港湾,是他们血脉的宝库,是他们祖先信仰的高堂大殿,也是他们祭祀祖先的场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他们都要在祠堂里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
  
  在举行祭祀仪式的前几天,整个族群的老老少少一起出动,他们一定要把祠堂打扫得窗明几净,把器具擦洗得一尘不染。在他们看来,唯有干干净净祭祖,才不会玷污祖先至高无上的神灵。祭祀当天的鸡鸣时分,在族长的指挥下,祠堂大门口会鸣放铳炮,族人们听见铳炮声,所有的男人们便捧着香蜡祭品,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祠堂走去。来到祠堂门口,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崇敬,每一个参加祭祀的男人,都必须蹲下来,以半蹲的姿势进入,一直蹲着走到祭祀的大堂,然后,他们便一个接一个把手中的香蜡祭品十分虔诚地陈列在供桌上。
  
  到了黎明时分,铳炮声再次在祠堂大门外响起。巨大的响声,是在告慰祖先,是在崇敬祖先,也是在召唤后人,同时也是彰显祭祀的庄重、仪式的威严。三声铳炮鸣放之后,祭祀仪典正式开始,仪式由族长主持。畲族人的祭祖,只有整个族群里最有威望的人才能主持祭祀仪式。这时候,会依次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比如恭请天神安位,恭迎祖图、祖杖和族谱入祠。这些到达正位后,随即进行悬挂祖图、放置祖杖、供上族谱。一切安放好后,族人们依次列于祠堂,紧接着祠堂内外鞭炮声大作,鼓乐声齐鸣,此时族长就高唱《高皇歌》。《高皇歌》是一首长达四百句的七言史诗,它以神话的形式讴歌了畲族人的始祖盘瓠的奇功伟业,以及他不畏艰难困苦繁衍畲族后人的传说。《高皇歌》除了歌颂始祖的功绩外,还传达了始祖盘瓠治家格言,比如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勤俭持家,慈悲待人,不要做一切违逆天道和人伦的坏事,否则会招致恶报、堕入劫难等等。《高皇歌》十分深刻地反映了畲族人的祖先信仰,千百年来,无论畲族人游耕到哪里,他们都在《高皇歌》的感召与激励下,一代接一代地默然前行,从不停辍,从不应付,一丝不苟地把始祖盘瓠大德和智慧传承下来,至今依然如故。正是因为这样,畲族人几乎没有人干过任何犯罪的事情和不道德的事情,整个民族虽然生活得比较艰辛,但他们活得堂堂正正,活得干干净净。在一千多年的岁月里,畲族人能洁身自爱,能自强不息,能规规矩矩,能和谐美满,这实在是归功于家族的祠堂,归功于对于祖先的信仰。这种信仰的力量和益处,在畲族人这里体现得尤为完美,尤为光亮。
  
  族人们在族长雄浑的《高皇歌》的歌声中跳着唯有他们才有的祭祖舞。舞毕后,族人们在族长的带领下,依次瞻仰祖先画图,铭记和感念祖先的音容相貌;诵读祭祖的祭文,把祖先的大恩大德一点一滴地告诉每一个族人。之后,在族长的引领下,族人们按辈分顺序,依次向祖先牌位和画图行跪拜大礼。这样的跪拜大礼,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每一个畲族人都在这样的跪拜中,摄取了祖先的遗德,并将这种遗德转化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做人之道,行事之纲。同时,在这样的跪拜中,他们获取了祖先的伟力,得到了祖先的庇护,为自己的游耕人生奠定了最坚实的人文基础。
  
  接下来,畲族的族人们要列队出游。他们的出游,是沿着家族的领地载歌载舞,而且一路鼓乐震天,一路鞭炮齐鸣,而且每一块田垅,每一条小道,都必须走到,决不许有半点遗漏。出游的队伍经过谁家,这家人立即出迎,焚香跪拜,祈求祖先保佑。在他们这种出游的仪式中我感到,他们第一是在告慰祖先,历经了千山万水后的畲族人,没有趴下,没有灭迹,依然在顽强地前行,依然在生生不息地光大宗祠。第二是在感恩山石林泉的滋养,感恩鸟语花香的陪伴,感恩云海山岚和阳光雨露一年又一年的护佑。第三是告诫后人,不要忘记始祖先人,不要辱没每一片山林,不要玷污每一滴甘泉,不要践踏每一株花草。也许正是这样,他们祭祀祖先的出游,才如此圣神、如此庄严,才这样隆重、这样绵远。
  
  出游完毕后,族人们浩浩荡荡折回祠堂。回到祠堂,他们依然是整齐列队半蹲着进入,依然是身怀感念地庄严抵达。回到祖先灵位前,族长高声诵读祈福的疏文,再次恳请祖先保佑,再次希望祖先给予力量。诵读完疏文后,便是十分隆重的谢神仪式、送神仪式和封存族谱的仪式。一切仪式进行完毕后,各家各户把自己先前带来的祭品再带回家去,供奉在自家的祖龛前,以示对祖先的长久崇敬与祭奠。在浙江景宁、潮州凤凰山和别的一些地方,畲族人的这种祭祖大典,有的会进行长达三天之久。
  
  除了极其隆重的祭祖活动外,畲族人在一年四季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民俗节日,这些节日都不同程度地有祖先崇拜的内容。在他们看来,没有祖先便没有自己,没有过去便没有今天,没有祖先的浩荡阴德就没有畲族人的美好未来。因此,在每一个节日里,他们都会把祖先信仰放在首位,绝不会娱乐之,绝不会游戏之,只能是无边庄严,只可能是虔诚敬奉。同时,在每一个节日里,他们都把祖德的教育传给后人,使其发扬光大,让每一个子孙都能厚德载物,都能慈悲为怀。正是有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节日和祭祀,畲族人,这个曾被称作“山哈”的民族,才那么地仁者无敌,才那么地堂堂正正,让畲族以外的别的族人也心生敬意。
  
  畲族,一个游耕了一千多年的民族,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自己的族名。这个族名来得虽然有些晚了,但毕竟是来了,毕竟不再被人称为山哈、畲丁、輋蛮和蛮僚了。畲族,这个游耕民族,游耕到哪里,就把祖先信仰带到哪里,在他们看来,只要祖先信仰铭刻在心里,足下的土地,无论生疏,无论贫富,那都是故土,都是家园。因此,他们广泛地游耕在南中国的崇山峻岭间,在祖先的阴德和智慧中,在那里生息,在那里繁衍,把原本无比荒凉的山野改造成富足的家园、美丽的故土。从此不难看出,畲族是中华大家庭中最知足的民族之一,他们选择了山林,耕作于山林,终老于山林,又繁衍于山林,也许他们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大山,也许他们一辈子都是以林泉为伴,但是,他们非常知足,因此他们常乐,因此他们有那么多美好而隆重的节日。他们的知足来自祖先厚德的教诲,来自祖先信仰的开示,这种前提下的知足心态,是真知足,是大快乐。
  
  三
  
  对中华民族的传承起到过巨大作用的祠堂,如今几乎销声匿迹,最多也就残存着一点点躯壳,不再有实质性的祠堂意义。另外,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祖先信仰,也淡化得若有若无,如一缕行将断裂的蛛丝。这实在是不应该。没有了祠堂,我们的家族将魂归何处?淡化了祖先崇拜,我们的心灵又在哪里获得安抚?缺失了祖先信仰,我们的精神要去哪里摄取力量?
  
  现在我们在谈论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是祠堂里的祖先灵位,是祠堂里的朗朗书声,在祠堂里的点点香火,是祖先灵位前弥漫着的殷殷教诲、浩浩祖德。没有了这些,我们的乡愁就是无根的乡愁,如浮萍,茫然地在远处漂流。
  
  在回归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真该向畲族人学习,学习他们坚如磐石的祖先信仰,学习他们刻骨铭心的祖先崇拜。唯有这样,才能把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高迈德行和美好情怀传承下去,乃至发扬光大。
  
  如今的中国,无论是哪个民族,他的流动性都非常大,这是另一种意义的游耕行为。那么,我们在“游耕”的时候,能否像畲族人那样带着祖先信仰一道前行?能否在祖德的教诲中真正堂堂正正地做人和做事?这不是我个人的建议,这是祖先的背影在远处向我们一声声发问。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顶一下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