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从小就自甘弱势,我安全感极差,永远量入为出,从不大手大脚。买东西非常地注重性价比,尤其是买衣服,不管是在收入较低的当年,还是在收入有所提升的现在,我看见“sale”就很兴奋,要是打五折就非买不可,即使东西只是差强人意,只要价格合适,也会拿下。导致的后果是,衣柜里铺天盖地的一大堆“优衣库”“H&M”,参加正式场合时仍然没有衣服,平时也是丢人堆里立即被淹没。 吾友许可曾经很郑重地对我说,你买衣服的过程,追求的是“买的快乐”,而不是“穿的快乐”,表面上看,你买得很划算,但一再低水平地重复建设,花的钱并不少,却没有提升你的衣着水平。你没有听说过“便宜东西买不起”这句话吗? 她说的有道理。不幸的是,我不只是在买衣服上犯这种错误,买房子也是。我买房子比较早,2002年,那时房价已经起来了,但还没像现在这么夸张,我手里的钱,在中档小区买个110平米的房子,够付四成首付,然后可以使用公积金贷款;如果再买大一点的话,就只能付三成,无法使用公积金贷款。我想也没想就选了第一种方案,住小一点也没关系嘛,大了打扫起来还不方便呢。 住进去之后才知道,在一个小区里,比较小的户型位置都是最差的,我家北边靠路,整日整夜,汽车轰隆隆而过,我睡眠一向比较浅,夜里听着鸣笛声,车轮碾压声,不堪其扰,又悔不当初。可是,重回当初,我又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吗?不能。一个人的消费观,也许从五岁时就已经定型。 我弟和我正相反,他到2006年才买房子,那时候房价涨得已经很吓人了,他手里的钱,又非常之少。但他毫不犹豫地选了一个高档小区最贵的楼层,贷了三十多万,二十年还清。我跟他算利息,二十年后,利息都跟本钱差不多了,我的房贷,选的是五年还清,五年期利率最低,我弟一笑了之。 然后呢,房价一波一波地朝上涨,我的房子地段一般,位置不好,涨得极慢,我弟的房子,却后来者居上,收益很快就超过我那套。这还不算最让人郁闷的,我因为不愿意贷款,又不喜欢跟人借钱,装修时就把以前的小房子卖了,后来那房子翻了好几倍,加上我每月偿还贷款过多,没有机会做新的投资,我自以为精明的小算计,反而让财产缩水。 单是房产投资上的失误,是不值得我写上这么一大篇的,下面我要说到更重要的,对于性价比的过分重视,也会影响我在事业上的选择。许多年来我一直想写一部家族小说,如今我年过四旬,出了七本书,却都不是那部家族小说。我没法下决心动笔,写个随笔,总不会写得太差,总能发表,最后也总能结集出版。而小说我以前写得少,我担心失败,担心白费功夫,我有点像《围城》里方鸿渐,明明真爱是唐晓芙,却一而再地和苏文纨周旋着。 我弟就不一样,他打小就有点商业头脑,后来开了个影楼。一开始,他开的那个小影楼是赚钱的,虽然不多,却远强过工薪阶层。但我弟有野心,非要再开个大的,他东拼西凑弄到了一笔钱,大影楼开起来,生意萧瑟如被秋风横扫过的落叶乔木的树梢,我偶有空闲,坐在他的店里,看外面行人匆匆,却没有一双脚,显示出朝店里拐的意向。 要是我,可能就想关门了,我总是担心手中的所有会顷刻间清零,我弟却是一种“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笃定。冷不丁的,他把住房抵押了出去,又开了第三家店,我无法不替他捏把汗,如果这家店再失败了,他就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 还好,坚持了几个月之后,渐渐有了盈利,他有了资本做广告,再加上口碑流传,他这两个店的生意,就像灶膛里的火苗,轰轰烈烈地燃烧了起来,发展到现在,有了一百多家加盟连锁店。 他一直是在不计回报的爱里长大的,如今,他对父母的回报,也是不计成本的。带老爸看病,陪老妈体检,有空了还拉上他们满世界旅游,让我弱弱地承认吧,有时候,我没有他那么慷慨。我前面提到他的生活品质比我高,不只是因为他比我有钱,而是他活得比我更平衡,想到什么就去做,不会患得患失,也不抠抠索索,谁能想到,当初他对自己那略带任性的爱,家人对他有点过分的宠溺,会有这样的一个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