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通到家门口,住上了楼房,院坝边的土地全整理成了微田园,种了瓜果蔬菜,面条下到锅里摘一把菜都赶得上煮……”2015年12月7日,昭化区红岩镇广吉村一组村民刘成香谈起移民搬迁带来的变化,感叹不已。
她原住在嘉陵江边,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蓄水时淹没了祖辈居住的四间土坯房,搬迁到了本组斑鸡尾聚居点。“如今,彻底改变了以前不通公路、电灯亮不过煤油灯的差条件,是移民搬迁把我们向前推了一把。”
像刘成香一样通过移民搬迁过上新生活的例子不胜枚举。近年来,昭化区涉及水利水电工程移民1.8万人,如何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昭化区作出这样的回答。
搬出新环境移民生活美起来
虎跳镇南斗村移民安置点是昭化区又一处移民聚居点,2012年底,158户村民在此点建起了新家。3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如今的南斗村,已成为库区一颗耀眼的明珠。
“当时拆老房子好多老人偷偷抹眼泪,想着老地方。”南斗村村民罗云说,聚居点不仅建了街道,还兴了集市,隔三差五与邻居一起吃个小火锅,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还是现在好,原来的日子简直没法比。”
“以前住土墙房子,东西随便放。现在搬了楼房,屋子每天都要打扫。我们不仅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还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尚。”53岁的仲文忠笑着说,“2013年搬新家后,就开始养鸡,再也没外出打工。2015年养的500只肉鸡卖了1万多块钱。”
截止去年10月底,全区累计完成移民投资21亿元,库区移民安置和项目建设基本完成,6个集镇建设及配套全部完成,复建等级公路64.6公里、大中型桥梁9座,电力、电信、广播电视功能全部恢复。
育出新产业移民日子火起来
这几天,陈江乡雷鸣村一组45岁移民邓元锦忙着给七里坪园区里的大头菜冬管。“冬管必须到位,只有细心管护,才有丰厚的回报。”
“去年承包的20多亩土地,全都种上了日本真仙茄,纯收入有5万多块钱。”邓元锦告诉记者,修起了二楼一底的楼房、添置了新家电、买了小货车……全靠这土地。“自去年9月日本真仙茄卖完后,我又承包了80亩土地,种上了出口的大头菜,卖完后,又要准备今年日本真仙茄栽种的事情了。”
像邓元锦这样依靠发展产业富起来的移民,在库区还有很多。
目前,虎跳镇、丁家乡、张家乡等涉及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的乡镇,也相继发展了冬枣、猕猴桃、养殖等产业,增收富民。
“全区移民后期扶持人口12410人,其中项目扶持2384人、直发直补10026人。2015年安排库区项目资金6407万元。”区委书记陈正永说,“十三五”,移民库区将重点发展旅游、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产业,构建起新型产业体系,建成旅游产业引领型城乡一体化先导示范区。
坚持阳光操作保障移民合法权益
“我们组结余资金分配公开、公平、公正,我没有任何异议,就等钱到帐了。”说起钱的事儿,红岩镇广吉村四组55岁村民刘彦发笑容满面。
“全组有47户174人,除在外地打工的四户通过电话沟通外,其余每户的当家人,都参与了结余资金分配方案的讨论,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反复讨论,2015年10月22日定下了最终方案。”广吉村四组组长刘兴金说,目前,方案已上报红岩镇政府。
据了解,全区需开展集体资金和结余资金分配共207个组,截止2015年11月底,已完成分配126个组,兑现“两费”结余资金2.43亿元。
一管窥豹,一叶知秋。近年来,昭化区先后制定《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昭化库区移民安置实施细则》、以户建立《移民补偿补助资金登记册》等制度,主动解决移民合理诉求,切实保障移民合法权益。
“几年来,党员干部天天到移民家里,察看生产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党委政府的温暖。”丁家乡断桥村五组移民刘礼江感慨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