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商圈,一直以来就是宜宾实体商业发展的标杆。
如今,以九龙服装商城商家集体要求降租事件为缩影,以及商圈各处出现的“旺铺转租”字样,似乎预示着这个商圈已经出现了“感冒”症状……
店主大闹九龙商城
(相关链接:宜宾店家大闹商城!希望降房租 http://www.mala.cn/thread-13284560-1-1.html)
2016年1月17日,位于东街159号负一楼的九龙服装商城发生了一件事:几个店主站成一排将商城出入口拦起来,将顾客拒之于门外。
商家的做法很简单:他们认为目前的房租太贵,而生意难做,所以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房东降低部分租金。
一个并没有参与拦路的九龙服装商城店主介绍称,她理解这些店家的想法。“虽然我没有参与,但是他们几个人的想法代表着我们九龙服装商城大部分人的想法,2015年的生意真的难做,房租又那么贵,没什么赚头。”
除此之外,不少店主也称,自己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这事儿没参与,但是也想这些参与的店主成功,“毕竟房租真的不便宜。”不过这种想法,也被不少网友调侃为坐享渔翁之利。
据了解,在大闹商城之前不久,九龙服装商城招商办公室已经和店主签了新一年的租赁合同。也就是说,签合同在前,要求降租在后。
据商场知情人士透露,新一年度的租金比之上一年度并没有涨,不过也没有降,而部分店家在签订合同后觉得新一年的经营利润可能不容乐观,所以便组织起来,看一看有没有降低房租的可能。
因1月17日的行为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在1月19日,九龙服装商城招商办公室收到了由店主共同签字的一份降租申请。
回应,没有降租空间
虽然收到了联名降租申请,九龙服装商城方也并没有直接妥协。
对此,商城方称:“虽然我商场对现在市场的下行压力深表理解,但是,随着国家对商场规范管理和商场管理成本的不断增加等客观情况,我商场经反复对商场的管理成本进行了测算,其结果是不仅没有降租的空间,反而近年来我商场已经处于亏损状态。”
当然,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店主们不仅没有达到降租的目的,反而被要求按照合同约定按期交纳租金。“否则,我商场也只有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处理。”
这回复,软中带硬,直接让不少处于观望状态的店主交租金了事。
九龙商场某卖假发的店主就称,自己本来是想再等等,但是看情况估计没什么希望。干脆交了钱了事。“签了合同我们是不是闹了也没用呀?我们的租金是每月一交,我还以为经他们这么一闹以后的房租能降一点呢,我想着能降一点是一点就拖着,后来才听说签了合同基本没可能降租了。”
因为降租请求没能得到满足,也有几个店主坚决不交纳租金。而九龙服装商城委托了律师事务所,对拒不交纳租金的几人提起了民事诉讼。
不过,据不少店主讲,这几个人本来就抱着不成功大不了不干了的想法。“一个几平方米的店面,租金就要三千多,以前还好,生意好有赚头,现在生意不好,一年到头基本没什么赚,干起来没意思。”
大观楼商圈“感冒”了
事实上,目前九龙商场基本上没有空铺,但是不少店铺门前都贴了“旺铺出租”字样,基本都没有转让费,并且,租金和商场租金一致。“我现在有别的事情做,所以这个店铺我不赚钱租给你,商场租给我多少我就租给你多少,你直接每月把钱交到商场就行了。”一个店主称当初自己租这个店铺的时候,转让费是6万,但是现在不想做了。至于原因,则不愿意多谈。
宜宾九龙商场这起商家集体要求“减租”事件引发的,是外界对大观楼商圈出现“感冒”症状的直观感受。
走访后记者发现,除了九龙服装商城,大观楼附近的不少铺面都贴有旺铺出租字样,不少黄金位置的店铺都在出租,并且无转让费。
当问及这个出租位置的生意如何时,这些店主都说不错,一年要赚不少钱,而问及这么好的位置为什么要出租时,他们的回答千奇百怪。有的说有别的事情做,有的说要出去玩没空看店,有的说家在外地要回家。而这些人的要求都是整租一年以上。
在以前,这对位于大观楼附近的各条商业街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现如今,这些店家当年辛苦租来的旺铺,都要不盈利地转租了。
生意难做钱难赚
正如大家所谈论的一样,2015年,全国经济进入调整期,宜宾也不例外。这直接导致不少店铺的客流下降。大观楼附近某餐馆老板就表示,经济下行,首先影响的就是吃穿,“很多人以为只有服装店受到了影响,可买可不买的顾客就不买了,其实吃也一样,别人可以就在家里吃,所以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影响。”
而民主路某些品牌店的导购则表示,比之以前,他们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以前衣服即使贵,也有不少人来看来买,而现在,整体来讲就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据该导购透露,这种位置的租金并不便宜,如果买的人少,并非不会亏本。“我以前做过几家店的导购,也并不是没有亏本经营的。”
因为大观楼附近商业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一个商业生态圈,其人流量一直以来都不是店家所担心的问题,直到经济下行的今天,大观楼商圈的人流量依旧可以让不少商业综合体眼红。不过,虽然人流量的高低会影响整体购买力,但是这也并非决定因素。
清华街、东街、民主路、林家巷、明伦堂……这些商业街的不少商家都称,和以前相比,生意清淡了很多。“我这是自己的铺面,倒是无所谓,卖出一件就赚一件,不过那些租店铺来卖衣服的,我就不知道了,不过亏本应该不至于,赚不了什么钱倒是真的。”一个打理自家小店的老板娘说道。
寻找出路
用自家铺面做生意的怎么都是赚,那么租门店做生意的店主怎么办?其实不少店主都曾要求过房东降租。“说实话,我家服装店生意看起来还可以,一直有人来,毛利润似乎挺可观,但是刨去员工工资和租金,其实剩不了什么钱,因为以前房东涨过一次租,现在生意不如以前好了,也就和房东聊过,不过还是没有降,只是承诺以后不涨。”
虽然大部分房东不愿意降租,但是也有不少房东稍稍降了点。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房东就表示,理解租客的降租请求。“生意确实不好做,又是老租客了,相互理解吧。”
不过,该房东也表示,不可能每次遇到事情就要求降租,“我们又不是圣人,我们是投资,也要赚钱。”该房东称,像大观楼商圈这种实体商业,应该想办法寻找一条出路。
抓住消费习惯
如何寻找出路?有悲观网友称,“连成都天府广场营业14年的摩尔百货也面临谢幕,甚至全国有超一万家实体商业已经阵亡,实体商业已经被电商冲击得七零八落,比如服装店,现在的人都是进店试穿,合适以后就在网上买了,把实体店当成了体验店。所以实体商业要么转型,要么回天乏术。”
但是也有人持不同观点。“大观楼商圈的颓势,并非电商一方面的冲击,整体购买力降低才是主因,比如吃的,始终得有地方吃,就算是在家里吃也得有地方做。等经济上行,一切将回暖。”
抛开这些观点的极端性来看,它们各有道理,但事实上大观楼商圈一个重要的代表——东街夜市,在经济下行中,在商圈整体消费力疲软下,依旧繁荣如昔。记者接连问了几家摊位老板,是否愿意转租摊位,其都表示不愿意。“我生意还将就,勉强能养活自己。”他们如是说。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夜市反而延续了商圈的繁荣?某时常逛东街的市民说,“因为它便宜又丰富,符合了我喜欢淘东西的习惯。”
符合某种习惯,这大概就是电商之所以能如此成功的原因,那么未来,大观楼商圈是否也应该抓住市民的某些消费习惯呢?
电商是工具不是对手
2015年,是电商高速发展的一年,同时,也是实体商业出现颓势的一年。
不少人理所当然地将电商作为实体商业的最大竞争对手,似乎干掉了电商,实体商业将恢复以前的繁荣。而事实上,电商,从来不是对手。
据中国最大电商集团某巴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她所理解的电商,只是一个平台,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平台,没有排他性。“这只是一个工具,就看谁来用。”该工作人员称,如今将电商放在实体商业的对立面,是不对的,这将让实体商业无法使用电商平台来为自己谋利益。
“大观楼商圈也可以把电商当成工具,这并非不可能。至少在某些城市,不少实体店都利用电商平台焕发了第二春。”市民陈先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