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2016年2月18日报道,年过完了,一些父母将再次外出打工,全国6000万留守儿童将继续他们“留守”的日子。节日期间,各地各部门纷纷开展关爱活动,有的送去衣物用品,有的搭建免费“亲情聊天室”,有的陪孩子们做游戏、读好书……以“圆留守儿童梦想”为标题的新闻报道也纷纷见诸媒体,爱心值得肯定,但当“聚光灯”潮水般退去后,许多问题仍然留在沙滩上。对孩子们来说,过日子不等于过节,仅对留守儿童进行“节日化”的关爱是远远不够的。 在我国,留守儿童将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全国外出农民工已达1.69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一方面,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农村人口到城市流动打工的趋势无法扭转,留守儿童现象短期内也难以消除,所以,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十分必要。 对绝大多数留守儿童而言,物质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留守儿童不等于贫困儿童,更不等于问题儿童,除个别家庭外,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并没有大的问题,主要是和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父母作为“第一责任人”,首先应当上心、用心、尽心,不能将孩子简单地推给家里的老人,一走了之;相关部门和用工单位应当加强对“打工父母”的教育帮助,让家长们认识到,经常性地跟孩子保持沟通交流,可以大大减少孩子的心理问题。 从长远来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改革和发展,要通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引导扶持返乡创业就业等,多措并举,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既然留守儿童现象短时期内难以消除,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应当也必须“常态化”。孩子不得已“留守”,但教育不能“留守”,缓解这些孩子的“心病”更不能“留守”。今天的6000万留守儿童,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社会的生力军,从这个意义上说,关心今天的留守儿童,就是关心国家和民族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