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2016年2月18日报道,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握大数据迅猛发展的趋势,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毫无疑问,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为社会科学研究打开了“另一扇窗子”。但是,目前社会科学领域对大数据的运用还存在一定分歧:支持者认为大数据将显著提升社科研究能力和水平;反对者则担忧大数据的运用会削弱社科研究中的伦理、价值等基本要素,可能带来社科研究基本学术精神的蜕变。实际上,只要我们把握社科研究的本质和使命,明确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走向,就能认清大数据运用给社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改变“望数兴叹”的状况。 在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全国首个区一级数据统筹机构——南海区数据统筹局已经挂牌成立一年多,那里已经在试水打破林立的“数据烟囱”。目前,南海区建成的数据资源目录平台和数据资源服务平台已经实现工商、质监、劳动、人社等65个单位的数据注册、查询、共享和交换。打通各部门的数据系统之后,大数据应用能够揭示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手段。 利用大数据进行社科研究,并不能算是一种颠覆,反而可以说是一种传承。现代社会科学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复兴和科技革命推动的产物,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结构、功能、规律等自然科学研究范畴,形成了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相交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辉映的社科研究多重范式体系。 当前,社科研究的数据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越来越多的数据对社会开放,大量的数字化资料和研究素材极大降低了数据的获取成本,并且数据充裕带来了研究机遇的质变,以往不可研究、不能研究的问题成为研究可能。但是,面对零散、原始、复杂、巨量、多样、多变的碎片化数据缺乏必要的分析技术,大尺度研究中的数据源离散且阻隔,导致许多社科研究者缺乏相应的研究能力,不得不“望数兴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