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968|评论: 39

三星堆金沙文字竟然是古彝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4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四川在线     1929年、2001年,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先后被发现。两个遗址中的大量器物上有许多神秘的文字,这些文字多数难识,引起世人的好奇与关注。
      经过专家学者们长达6年的考察研究证明,三星堆、金沙文化与彝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星堆、金沙文字是古彝文字。
    “通过破译三星堆、金沙的文字,与彝文字作对比,表明了三星堆、金沙文字是古彝文字,三星堆、金沙文里的语句是古彝语。从文字破译、语言破解、字形相同等三个方面铁的事实依据,充分证明了三星堆、金沙文化是彝族的古代文化。”近日,凉山州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彝族文化研究专家彝族文化与三星堆、金沙文化对比研究课题主持人吉克曲日介绍。
     六年艰辛
     研究三星堆金沙文化
     1929年、2001年,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先后被发现,这些源远流长的文化来自哪里?是什么人繁荣了这些文化?许多中外专家学者在研究三星堆、金沙文化方面,提出了各种假说,但假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缺乏实物对证,没有说服力。
     “那铜铸的鸟儿像太阳鸟,那有图形和文字的盘子就像十月太阳历,那些文字很像彝族文字……”到底三星堆、金沙文化属于哪个民族的文化?带着这些疑问,2010年初,凉山州彝族文化研究所组织彝族毕摩宗教、彝族历史古籍、彝族十月太阳历法、彝族语言文字等学科的十位专家学者,来到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考察,进行实物对比,拍摄图片反复论证,将彝族文化与三星堆、金沙文化作对比研究。从彝族毕摩宗教、彝文古籍、服饰、历法、习俗、工具、法律、兵器、语言、文字等十个方面进行大量实物对比,论证三星堆、金沙文化是否为彝族的古代文化。
    6年多的时间里,凉山州彝族文化研究所彝族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研究课题组,先后邀请彝族语言研究学学者窝底子确、彝文古籍研究学者阿胡托且、古彝文研究者毕摩吉木阿龙、四川省彝文学校教授阿胡克哈、对三星堆、金沙的文字全部进行了一一破译,形成了彝族文化实物与三星堆、金沙文物对比图片60张,彝族文字与三星堆、金沙文字对比图片40张,总共100张,制成了彝族文字破译三星堆、金沙文字对比表。
    多方论证
    遗址古文字为彝族文字
    记者了解到,经过课题组的努力,彝族文化与三星堆、金沙文化对比研究取得了五项成果:一、彝族文化实物与三星堆、金沙文物对比图片成果;二、彝族文字与三星堆、金沙文字对比图片成果;三、彝族十月太阳历图案与金沙太阳神鸟图案对比图片成果;四、彝族文字与英文字每字形对比图片成果;五、彝族文字与阿拉伯数字字形对比图片成果。
      这些对比图片成果,在2013年至今,先后在凉山州图书馆、云南楚雄州图书馆展览。2015年7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泰国曼谷会议上展览,成为会上的亮点。中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彝族文化揭开了三星堆、金沙文化之谜。今年5月份,这些图片成果还将到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进行展览。
     “通过破译三星堆、金沙的文字,与彝文字作对比,表明了三星堆、金沙文字是古彝文字,三星堆、金沙文里的语句是古彝语。我们破译三星堆、金沙文字有三个结论:第一,我们搜集到的三星堆、金沙的文字,全部在彝文书籍里,而且用彝文全部破译出来了;第二,三星堆文化里的一句语,金沙文里的九句语,用彝语全部破解出来了;第三,三星堆、金沙文字、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0到9与当今彝族文字的字形相同,这些相同字全部在四川、云南、贵州《彝汉字典》里均有记载。从文字破译、语言破解、字形相同等三个方面铁的事实依据,充分证明了三星堆、金沙文化是彝族的古代文化。”今年1月28日,在凉山州彝族文化研究所携手云南社科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国外珍藏彝族文献合作研究会议上,凉山州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彝族文化研究专家彝族文化与三星堆、金沙文化对比研究课题主持人吉克曲日说。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2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6-2-24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又爪子嘛,云南彝族和凉山彝族一样吗。

发表于 2016-2-24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瞎猫儿碰倒死耗子了,不是说日本人还是彝族的后裔吗!!;P

2024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6-2-24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意思很简单明了,在远古的时候,他们就有了古代文明,然而,如今却严重退步了。:L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6-2-24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敢说是研究成果??现在的研究成果有太容易了嘛。糊弄一下自己还行,就别去糊弄别人了,别把大家当傻子。
发表于 2016-2-25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它不想说了,就一点,四川省彝文学校(一所中专学校)有教授?让其它学校情何以堪!!
目前,我国中专学校教师的最高职称顶破天也就是高讲,写点什么、转点什么,拜托还是认真点嘛!

发表于 2016-2-25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省去考证的科学曲折连续性,以想象直接下结论享受结果,瞎吹也是癖好之一!问题是现今所有的所谓“彝文”实物证据包括石刻最早的不会超过18世纪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6-2-25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彝文的产生时间

彝文的产生时间,是我们在研究彝文发生问题时最关心、可能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学界讨论得比较多,分歧也比较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a.彝文创制于先秦;b.彝文创制于春秋战国时期;c.彝文创制于汉代;d.彝文创制于汉唐以前;e.彝文创制于唐代。[1]

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虽有其共同的源头,但各地的彝文至今差异极大,且已早就进入了假借广泛运用的阶段,且有了形声的萌芽。从这个信息来看,彝文已经是一种从早期文字走向意音文字的文字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能排斥彝文创始较早的可能性。然而,既然彝文不能迟迟进入成熟的意音阶段,那么认为它产生于五千年前甚至上万年前的观点,也是不容易得到文字学本体的证明的。

学者们在讨论彝文的发生时间时,主要根据的是相关的文献记载以及文物考古资料。如果根据文献记载(无论是汉文文献还是彝文文献),我们都可以轻易地将彝文的起源时间推算至汉代,甚至更早。因此,目前更重要的是要发现更多的文物考古材料来证实文献推算的可靠性。

在讨论彝文产生时间时,学界最常用的文物考古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化钟。这是1981年在贵州大定县(今大方县)城关小学内发现的明代成化年间罗甸水西的铜钟(简称“成化钟”)。该钟“钟面有彝文和汉文;彝汉文均注明该钟铸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乙巳岁四月十五日丙寅吉旦’。此钟较《镌字崖》早四十八年,较《新修千岁衢碑记》早六十一年”。[2]

2.《妥阿哲记功碑》和《拦龙桥碑记》。《妥阿哲记功碑》原被弃置于大方县响水区青山彝族乡与响水镇接界的河边,仅剩全碑左下部一截。该碑主要记载了蜀汉时期罗甸国彝族君长妥阿哲助武侯南征之功绩,碑文中出现有建兴年号。《拦龙桥碑记》为一岩刻,位于贵州省黄果树瀑布上游的六枝特区新场区上官彝族乡和新场乡之间的拦龙河岸岩石上。该碑记叙了蜀汉罗甸王妥阿哲之季子阿哲阿琪治理郎岱等地的兴盛情景,以及后裔博尼陇卓在南宋开庆年间为便利人畜往来、输送租赋而兴建桥梁的情况,碑文中出现有南宋开庆年号。[3](P3-20)

3.以诺印。原印鼻、钮、正面有6字,字形与现行彝文有一定的差异,西南民族大学将此印文认作彝文并译为“印章交以诺用”。一说“以诺”是贵州古代布依族农村一种称为“议榔”的组织,又一说即是《史记·西南夷列传》所称“夜郎”。原印系云南昭通张希鲁先生收藏,据说得之于贵州威宁县境,后归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陈列室。“文革”中丢失,现仅存拓片。[4](P146)

4.昭通蛙钮铜印。印钮为立体青蛙,印面阴印阳文,有7个符号,自上而下排列,字形与现行彝文有一定差异。贵州省毕节地区的王子国、王继超两先生将这7个符号考证为彝文并译成汉义为“妥鲁(堂狼)山里手辖印”。该铜印现由熊玉昆先生收藏。熊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昭通怀远街一旧货摊上发现该印,据摊主介绍,该印收购于1987年秋,出售者是一位昭通籍农村少妇。据有关专家考证,该印为西汉时期文物。[4](P147)

5.铜质擂钵。该擂钵为贵州文物工作者在赫章县发现的,钵身铸有五个凸形符号,其书写风格与现行彝文相同,彝文专家将其译为“是祖祠手碓”。[5](序)

6.出土陶符。包括半坡陶符、威宁中水陶符、偃师二里头陶符、丁公陶符、柳湾马厂陶符、马家窑陶符、姜寨陶符、秦安大地湾陶符等。

上述几种文物,“成化钟”由于其彝汉文铭文中有明确的铸造时间,因此将其定为明成化年间文物应该没有什么疑问。

《妥阿哲记功碑》和《拦龙桥碑记》中虽分别有“建兴丙午年”和“开庆已未年”这两个时间的记录,但这两个时间只是说明了妥阿哲助武侯南征的时间和桥梁修建时间,却并不能说明这就是这两块碑的立碑时间。因此,在没有更充足的证据之前,不能轻易地将两碑的立碑时间分别定在建兴年间和开庆年间。

以诺印、昭通蛙钮铜印、铜质擂钵上的符号,虽有一些彝文专家将其考证为彝文并进行了释读,但由于符号过少且有些形体与现行彝文差异较大,这些符号是否为彝文学界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而用彝文对各地出土陶符进行释读,却无可避免地使我们产生以下几个疑问且这些疑问至今无法得到满意的回答:a.这些出土的陶符是不是文字?b.即使是文字,这些陶符所表示的音义是否就是那些形体与其相近的彝文所具有的音义?c.这些陶符的发现地与历史上的彝族有什么关系?d.即使这些陶符真的与现存彝文有源流关系,但陶符的产生时间与现在能发现的最早的彝文文献产生时间之间却存在着长达几千年的断层,为何会出现这一断层?在没有对上述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之前,贸然得出“彝文产生于五六千年以前”、甚至“上万年以前”的结论是难以让人信服的。[2]

可见,根据目前发现的考古材料,明以后的彝文材料较多,而此前的彝文材料非常之少。而如果将目前仍有争议的以诺印、昭通蛙钮铜印、铜质擂钵上的符号确认为是彝文的话,(在没有得到更多出土材料支持的前提下,这只能是一种假设)则彝文的产生时代至少可以推进至汉代。但是,汉代到明代之间仍有一千多年的实物断层(即使将《妥阿哲记功碑》和《拦龙桥碑记》算上,相关实物仍显得过于单薄,仍无法填补这一断层)。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如何发现更多的实物材料来填补这一千多年的空缺,而不是跨越几千年的实物断层去找寻上万年前的所谓的彝文前身(这样做固然体现了许多学者浓厚的民族感情,其为民族争光之精神确实值得敬佩,但这中间或许夹杂了更多的感情色彩而缺少了一点儿理性)。在讨论彝文的产生时间时,我们不仅仅需要推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得到考古材料的实证。在这过程中,学界常用的“二重证据法”、甚至“多重证据法”应该得到科学而有效地应用。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6-2-25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转的一篇论文,特此声明。

发表于 2016-2-25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管他什么文,都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历史。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6-2-25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13684233 发表于 2016-2-25 14:04
转这样的文章最少你是想这是真的吧?

我认为是假的。
关键是这句:跨越几千年的实物断层去找寻上万年前的所谓的彝文前身(这样做固然体现了许多学者浓厚的民族感情,其为民族争光之精神确实值得敬佩,但这中间或许夹杂了更多的感情色彩而缺少了一点儿理性)。
这是别人客气的说法,直接的说法,大家自己体会。其实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其实很明确,只是因为有些原因,作者不好明说,说得比较隐晦而已。

发表于 2016-2-25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及其不要脸又死要面子也是Y族一大恶习! 牵强附会往脸上贴金有卵用!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6-2-26 10:02
彝族和棒子一样不要脸,你们太灿烂了,请爱护你们单位文化,以后不要说汉语写汉字,请你们回去你们的东五县,要么请你们的后代日本人把你们都接回日本去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6-2-27 07:45
现实呢?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