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奔向经济强省的西部“领头羊”
领跑中国西部,冲向开放前沿。四川经济正以大步调进入历史上最具“跨越感”的阶段。2011年GDP跨上两万亿台阶,然后又用4年时间,2015年超过三万亿,位列全国第六。
成绩来之不易。期间,尽管四川经历了“4·20”芦山强烈地震、“7·9”特大暴雨洪灾等特殊困难考验,但仍以年均10.8%的增速走完“十二五”,比全国高出3个百分点。
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治蜀兴川的“三大发展战略”,推进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四川省委、省政府统筹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兑现民生承诺,交出了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科学发展的满意答卷。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后,四川省随即就在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上,提出未来五年四川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这次全会出台了两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除了通过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外,四川还把“全面创新改革”上升为全会决定。
过去5年,四川既面临“新常态”下换挡调速、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也面临“4·20”芦山强烈地震、“7·9”特大暴雨洪灾等特殊挑战,尤其是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产业寒冬席卷蜀中,曾经风光无限的白酒等产业陷入困境。
审时度势,科学研判。省委书记王东明科学分析和整体把握四川省情特征、发展阶段、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提出“六个基本判断”,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做到换挡不失速、调速不减势。
四川描绘了“经济强省”的内涵:经济总量大、经济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作为发展不足、短板明显的西部大省,实现这样一个愿景,要久久为功“调结构”,也要保持增速“稳增长”,以平常心对待“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
怀揣“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使命感,2013年7月,四川在全国率先将创新升级为治省方略,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
怀揣“稳增长与利长远相结合”的紧迫感,2014年6月,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稳增长16条”,次年一季度数据刚刚公布不久,又立即出台“稳增长36条”;
怀揣“发挥优势抢抓机遇”的危机感,四川提前着手,积极对接国家规划,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部署“251三年行动计划”;
怀揣“不让一个老乡掉队”的责任感,2015年7月,四川以省委全会形式对扶贫开发工作专题研究部署,并出台相关决定,领全国风气之先……
四川主动作为、精准发力,率先实践中央部署,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驾驭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的大势,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转型迈向中高端。
在国家“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的同时,四川畅通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四川多出一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的国际新名片。
到“十二五”末,高速公路出川通道从“十一五”末的7个增加到17个,毗邻7省(区、市)中除青海、西藏外均已连通;四川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016公里,跃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建成和在建总里程达到7564公里,覆盖全省21个市(州)和125个县(市、区)。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旅客及货邮吞吐量均位居中西部首位,开通了旧金山、东京、伦敦、墨尔本、阿姆斯特丹等80多条国际直飞航线。随着天府新区机场获批,成都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国内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
攻坚阶段,改革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四川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突出问题导向,敢于“啃硬骨头”,先后审议通过269个改革方案,简政放权、农业农村、国资国企、科技体制、民生事业、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取得多点突破。
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四川省委以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决定为行动指南,以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为总蓝图、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为法制保障,以10个专项方案为操作手册,强势打出“3+10”组合拳,共同构成新阶段脱贫攻坚总体设计和制度安排。
四川9000万人民凝聚起同心同德、共谋发展、致富奔康、社会稳定的合力,奔向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新征程。相信在新一代领导的带领下,四川经济会迈入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