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看病难的确需要分级诊疗,不能是个病就去大医院扎堆
去大医院看病,挂号、就诊、交费,没有一项是不需要排长队的,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被冠名“全球最大医院”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每天门诊患者爆棚的场面,“堪比春运”。而医疗拥挤经常与医疗资源短缺联系在一起,医生少,患者多,怎么可能不“堵”呢。但实际数据告诉我们,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远比医疗资源短缺问题严重。事实上,在我国的大城市,医疗资源的供给已经高于很多发达国家,但地区之间医疗资源的差距非常严重,大城市和小县城根本就不能比。 这个时候,如果不改善资源的配置结构,即便增加再多医疗资源,还是不能阻止人们往城市里的大医院跑。因此,“分级诊疗”非常重要,以后看病在基层就解决了,不用再跑那么远到城市里的大医院去。
但是现有制度下,身边的医院信不过,人们还是扎堆大医院患者们之所以挤在三甲医院里,实际是对优质医疗资源趋之若鹜。虽然现在喊“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或者“就地能看病,大病不出县”的口号,但是对普通人来说,不能完全区分什么是大病、什么是小病,一旦身体出了什么问题,总是以“宁可信其有(大病)”的谨慎态度来诊断。因此,要想让大家就地看病,首先在基层、在社区应该有高水平的医生。 但是目前用行政手段配置医疗资源,使得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差距明显,因为医疗机构级别越高,政府分配给的资源越多,财政投入越大。由此人们形成了固有观念,认为基层医生水平有限,好大夫都在大医院。大医院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也吸引了更多的患者就诊,进一步拉大了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之间的差距。 现有政策并不能很好地弥补这种差距。一方面,为了鼓励分级诊疗,一些地方政府曾试图以拉开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中、大医院之间的报销比例差距,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但是那些有能力跑到大医院去看病的人,又怎么会为了省一点钱就拿自己的命冒险?另一方面,国家想通过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来吸引更多优秀医生的加入,但这可能并没有太多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