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嘉陵江边漫步,人们有时也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如果将江边矗立的皇泽寺比做一首高雅的诗词,那么,千佛崖那些静坐千年的造像龛窟,便是一曲曲悠远的民谣。对照古人描写剑门蜀道的名篇,你都会在女皇故里,找到那跨越朝代的场景。
基于诗歌文化之上的城市自豪感
3月21日是第18个世界诗歌日。世界诗歌日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发起,目的是为推广诗歌这一优美文化形式的创作、阅读和出版。广元儿女的诗情画意展示着人们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更是将文学、诗歌、音乐、美术、雕塑等多种艺术门类融会贯通的体现。
把诗词楹联融入城市。我市在嘉陵江右岸将军桥至摩尔天成段打造蜀道诗歌大道,分“蜀道难”“剑门神韵”“利州之赋(广元之赋)”三大篇章,设“筑境·蜀道难”“传韵·墨客傲”“谱史·千古变”“绘象·关驿险”“畅情·利州荣”五个节点,配合嘉陵江生态步行道,一步一诗歌,将文化渗透到每个市民息息相关的生活当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东山公园建设的“女儿诗墙”即将全面完工。在近200米长的道路上,集中了造型各异的巨石33座,雕刻有武则天、薛涛、李清照等古今中外女政治家、女诗人、女思想家等杰出女性创作的诗词,弘扬了广元特色鲜明的女性文化。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行走在七盘关诗词文化走廊,游客兴致盎然地品读古诗词。在龙潭乡建设村、赤化镇泥窝村、回龙河群心村、木门镇柳树村……建设中的农村诗词楹联文化示范点如雨后春笋,遍布在广元这座美丽的城市中。
在剑门关、昭化古城等多个景区,对楹联牌匾进行了研讨、改正、完善,着力以市内旅游景区为载体,打造诗词楹联文化示范点,建成了曾家山土鸡、平溪蔬菜、中子核桃、文安蚕桑四大诗歌文化广场……现代广元的精致和文化底蕴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依旧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广元诗歌建设硕果累累,不管是在景区、学校、企业,还是在社区、农户,随处都能欣赏到精美的诗歌。这是我市积极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全面增强文化软实力,不断推动文旅兴市战略带来的新气象。
政府定调奠定诗歌文化相承不息
2015年5月18日,“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授牌仪式在我市举行,广元成为全省首个获得“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的城市。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明确提出坚持“文旅兴市”的发展思路和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目前,全市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43名、中国楹联学会会员48人,省诗词协会会员65名、省楹联学会会员20人,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366名;学会、团体出版诗联书籍11部,会员个人出版诗联书籍53部;创建中国诗词楹联文化先进单位2个、诗词楹联教育基地学校15所、诗联创作培训园地6个,建设诗联标志工程7个。
“广元自然风光独特,历史文化厚重,有着十分浓厚的诗歌文化传统。李白、杜甫、陆游、王维等历代文人骚客都曾驻足吟咏,留下大量与广元有关的传世佳作。”市作协主席赵天秀说,要弘扬传统文化,就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诗词楹联,为了进一步推进“文旅兴市”战略,我市将宝轮中学、嘉陵一中、东城实验学校等多所学校作为诗词楹联文化教育基地和诗教示范单位,推动诗词楹联文化进课堂,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并自觉地接受传统诗联文化,促进了素质教育。
文化自觉贯穿城市的每一步进程
“风和春日暖,气畅古梅香……”刚刚过去的三八妇女节,我市则天女子文学社开展“凤之声·爱在三月朗诵会”,以“母爱、亲情、友情”为主题,以诗会友,以文传情,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
在朝天区,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户……诗词楹联“五进”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诗词楹联学会成员、爱好者走进基层一线,感受城市蓬勃发展的活力和广大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采写了一大批诗词楹联佳作。
昭化区作协、蜀道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著《昭化历代诗文选》等地方教材;剑阁县组织编辑《中国诗词集·剑阁卷》,已完成对2000余首诗歌、2000余副对联的征集筛选;市诗词楹联学会与市纪检监察学会编辑出版廉政诗联集《蜀道清风》;市作协诗歌工作委员会组织编辑出版《广元建市30年诗歌选》……
生活日渐富足的广元儿女坚持与时俱进,结合“中国梦”时代主题,以诗歌活动为载体唱响伟大时代成为常态。2014年中秋节,市作协举行“中秋情·中国梦”大型诗歌朗诵会。朗诵会上,《沁园春·美梦成真》《百字令·蜀道》等诗词的吟诵,博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更激发起大家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努力的昂扬斗志。
“诗咏剑门,国粹花开新艺苑;联吟蜀道,利州人写大文章。”广元诗歌文化正以梦为马,带着文化精魂和人文气息踱步在广元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