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山东疫苗案让疫苗安全问题的关注度高烧不退。昨日一篇关于疫苗的文章刷爆朋友圈,让该话题的舆情热度再度升温。刷屏背后,是弥漫在人群中的“疫苗恐慌”:有些父母表示,不敢给孩子接种疫苗。有时候,比公共卫生事件本身更可怕的,是作为“次生危机”的社会恐慌。拿山东疫苗案来说,尽管其仍在扩大查办中,问题疫苗的危害性和波及面仍待查证,世界卫生组织也表态“失效疫苗几乎不会引发毒性反应”,可这仍难阻止公众惊弓之鸟般的恐慌情绪扩散;尽管国家食药监总局倒查发现,9家药品批发企业涉嫌虚构疫苗销售渠道,并要求各有关省市食药监部门将对涉案企业调查结果于25日前上报,由总局统一向社会公开,但这似乎仍不能令公众淡定。(新华网) 网友热议,山东省问题疫苗事件进一步发酵,在一些婴幼儿及少年的家长中引起强烈不安,大家纷纷怀疑、担心自己的小孩、孙儿是否注射使用了问题疫苗,满怀焦虑。当下一些人在微信朋友圈里表达对国产疫苗的不信任,主张有条件的应带孩子去香港或国外接种疫苗。但除了少数家庭可以真那么做,多数人恐怕只能以此发泄一下焦虑,最终还得依靠国内疫苗接种体系。整个事件的发酵过程的确值得反思。无论事件处理还是相关报道都显然有比实际节奏加快的空间,几个部门近日针对实际情况发了督促工作的通知,但应当说那些通知对公众来说还不够解渴。它们更多是对所属部门的工作要求,虽经报道,但对公众关切的针对性回应不足。医院和疾控中心怎能从个人手中购买疫苗?医院和疾控的管理出了什么问题?谁在管理这些单位?该谁为老百姓的健康买单? 网友认为,政府能公开事件,就是一种态度,就是要对此事负责。政府相关部门开始行动,就是直面责任,就是要给公众一个交代,就是向罪恶亮剑。食药监总局、公安部、国家卫计委三部门发布联合通知,要求各地做好涉案产品处置和案件查办工作,严肃追责查处。媒体也大开火力,打开探头深挖真想。从事实的起因,中间的关联,社会危害,监管责任等等方面展开调查,猛击违法事件,展现了媒体的社会价值和公共安全责任。要让犯罪逃不脱法律的制裁,疫苗接种单位从非法渠道采购疫苗逃不脱卫计委对他们的追责,在鼓励疫苗市场流通过程中,相关监管部门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实现有效监管,在鼓励市场流通的同时,通过监管把好安全这道关。公众对于社会良知的拷问,政府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