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和处方字潦草难认,已然成为医生的标签,公众对此并不陌生,并为病历所写内容纠结不已,如同看天书一样费劲。医生何以在病历和处方上字迹潦草,晦涩难辨,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种:一是工作太忙节奏太快,无法做到规范书写;二是在以药养医的大背景下,处方中藏着太多的秘密,一些医生为了开新特药或者回扣药,就会使用代码或者难以辨认的处方;三是工作过于随意的习惯使然,病历书写的细节被抛至一边。 公众之所以对潦草病历如此心存芥蒂,根子上还是担心医疗行业的不规范。除了看病贵和看病难之外,还有就是“看病快”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尤其在一些大医院,病人排了数小时甚至一天的队,看病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自己如同流水线上的一个物件,在短暂停留之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内心有很多想与医生交流的内容,也因为医生一张字迹潦草的病历而收场,那简短而迅速的就诊体验,让人感到了如同“天书病历”一样粗糙而随意。其实,不光在“一号难求”的大医院,一些小诊所或者人流量不大的社区医院,天书病历也成为常态。 关于“天书病历”的由来,似乎已难考证。虽然有网友一本正经地说,“古代巫医是不分家的,医生写的药方被认为是能震慑邪祟的符纸”,但这只能当笑话听一听。另一种猜测是传统中医为了避免独家秘方被同行窃取,书写药方时会形成一套只有自己人能看懂的文法规则,但这又没办法解释相比之下诊治更加标准化的现代西医师,其撰写的病历也经常看起来像蝌蚪。还有说法是,“过去有关部门有明确规定,一些用药及检查报告不能向特定病人公开”,但一个明显可供反驳的现象是,不少普通内科门诊医生写的病历同样字迹潦草。所以,对于患者而言,无论从传统习惯还是人性化的角度出发,自然会有为何大多医生是“草书爱好者”的困惑。 其实从制度层面,日本有《诊疗情报提供指南》等规范,国内也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标准,但显而易见的是,写于纸上的制度未能得到执行。尽管卫生部门定期检查督促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大多数医院也建立了自查机制,不过这种“自罚三杯”式的内部管控与约束,显然在效果上大打折扣。如何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管理与规范,是一张张“天书病历”带来的现实问题。 注重管理的细节才能让制度有可执行度。比如病历书定写有了规范要求之后,如何投诉、如何举报、又如何奖励和处罚,都应当更具有操作性;其次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让病历从手写到电子版转换,或者让医生书写的病历和处方,有一个规范化的转换过程;最后,则要通过医疗制度的持续改革,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和强化内部管理。当整个就医过程变得更为精细化之后,病历书写才会变得更为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