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延喜《道德经》传家版第78章:水性至弱又至刚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新译]
普天之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因为没有谁能替代它。
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这个道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可就是没有人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因此圣人说: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做国家的君主;承受全国的灾殃,才配做天下的帝王。正儿八经的话听起来跟反话一样,但它是大道至理。
[会意]
这一章中老子极力推崇赞扬水的品格,并倡导人们践行大道,把水的品格化成人的品格。
老子对水饱含一腔深情,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几次提到了水的伟大,水的居下和高贵。这一章老子再次强调了水的不可战胜。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表面上是柔弱的,但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无法战胜它。相反,滴水可以穿石,流水可以把坚强的有棱有角的石头打磨成鹅卵石,洪水泛滥时可以冲毁桥梁,冲塌房屋,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无法阻挡。什么叫“以其无以易之”?用王安石的话说:“天下之物,能小而不能大,能方而不能圆。水则不然,因地而为,大小随器,而为方圆,不失其常,故曰无以易。”水之所以为水,正是因为它能够大小随器,随方随圆,永不停息,永不枯竭,万丈深谷,从容而下,无坚不摧,势不可挡。正是因为水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其天然的本性,所以世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它,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它。
根据水的品格,老子进一步引发出“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的大道至理。水的这些特性,一般人都是非常了解的,但把水的这种甘居下位、随方随圆性格融入自己生命之中,并加以运用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一部《道德经》在讲道的智慧,也在说柔的智慧。为什么“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却很少有人去践行呢?这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吃透柔的奥妙,柔性思维是老子教给我们的重要思维方式,柔有大柔小柔、正柔反柔、强柔弱柔、虚柔实柔、明柔暗柔等多种形式和多种类别。不同形式和不同类别的柔具有不同的功能,能够明白它们的区别并巧妙地加以运用,就能发挥出刚所不及、刚所不能的作用。老子的柔性思维一旦成为家庭思维,这个家族一定是家和万事兴。反过来,一个家庭如果刚性思维占了上风,这个家肯定少不了叮叮当当,火花四溅。一个家庭女主人如果“河东狮吼”,那这家也就摊上事了。道德传家千万别忘了传承柔性思维,男子汉大丈夫们也应该学学柔性思维。笔者曾为爱子正义写过一幅嵌名联:正道直行立环中,义气方刚须炼柔。就是在教化儿子学习柔性思维。
老子以水喻道,并联系到国家领导者们的行为,他引用这段古代圣贤的语录:“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做国家的君主;承受全国的灾殃,才配做天下的帝王。告诫人们水“柔弱”之中包含着坚韧不拔的品格,“受垢”背后彰显出为天下人勇于担当、忍辱负重的奉献精神。甘心处恶受垢受不祥,是水的品格也是圣人的品格,学习水的品格就是践行圣人人格。
关于“正言若反”,许多学者把正言译为“正直之言”、“正道之言”。结合老子故里方言,个人认为译为“正儿八经的话听着跟反话一样”更为贴切。是啊,让拥有天下、高高在上的帝王、领袖们去守柔守弱,去承受屈辱、承受灾殃,这些话听起来是不大顺耳,但它却是正儿八经的大道至理。许多时候正儿八经的话正儿八经地说,人们往往不以为然。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常常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他的话也往往是话里有话,话外有音。要真正弄懂老子本义,我们不能单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而是要透过字面,去领悟老子的话里之话和话外之音,去意会每一句话的引申含义和深层含义。
[道歌]
水性至弱又至刚,
山洪海啸显力量。
正话反说阐大道,
忍辱负重能成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