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宫据说是道家第五洞天,院墙内外,有很多高大古老的柏树、楠木,浓绿幽深。红墙黃瓦,巍峨壮丽。三清殿供奉着原始天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几位祖师爷,烧香还愿求签问道的信众多得很,香烟燎绕,钟磬齐鸣。 香火最旺的是庭院中间的八卦亭,如果你挤得上梯梯进切,就能看到吼头有座铜羊,据说人哪儿赶有病,照倒羊儿那个部位摸一哈就会好,道观也因此而得名。来摸的大爷太婆居多,还有就是小娃娃,把那个铜羊逛得黄金杠色,亮晃晃地,硬是像有仙气,究竟效果如何,不清白,但是,起码给了你一个好的心理暗示,还算不错吧。 道观也要进香燃烛,也有随喜功德,善男信女若有贡献,当值道长看在眼里,要用磬锤儿敲一下青铜礼器来宣示,发出”当-----”的颤音,其声清越悠扬,在庄严肃穆的殿堂中回响,此时此刻,信众们很虔诚,远离了尘世的喧闹,沉浸在遐想之中…… 山门外头,一直扯拢草堂寺,才是充满郊游野趣的花会主会场。一条是水路,出了通惠门,到清水河边,就可以坐船经送仙桥到草堂寺和尚桥,拜谒诗圣。 几条木船跑来回,船上有两个戴新草帽儿,一身短打的精壮汉子,一个撑船,一个掌舵。开船时,船夫抽回跳板,用戴铁尖的篙竿,对准岸边石猛地一戳启动,渐至中流,撑船的把长约两三丈的硬竹篙插进水底,两腿绷直腑身用力,与篙杆构成”入”字形,从船头一步一步吃力地蹬到船尾,再反复,就这样,那满载着游客的无篷船划破一江春水,朝前头嗨势飚…… 那人又收篙,把它提出水面,有水顺着竹竿往下流,这情景,使人想起一个谜语,它隐喻的就是此物,这时,耳边仿佛听到有凄楚的女声在低吟:”想当初绿鬓婆娑,自归郎手,青少黄多,受不尽的折磨,历不尽的风波,切莫要提起,提起珠泪洒江河”,思绪在穿越,眼前的同历史的,游春的和伤春的,新趣与旧愁,绞缠在一起了…… 岸边有宽窄不一弯弯曲曲的土路,不时从远方传来一阵阵”叮叮当当”的声音,是有人骑遛遛马来也。那马,是蜀地特有的川马,个头小,很温驯,走山路得行。饲者在它颈项上挂起铃当,佩带朱红丝络,装扮得很漂亮,用来短途载客,跑起耍,收费不低。 若有生手来骑,马伕牵着行走,慢悠慢悠,马儿和人,气都出得匀净;战翎子些往往自揽缰绳,一溜小跑,赶马的就喊遭咯,掉倒勾子后头,气吭八吭地跟倒撵,惹得旁边人莽起笑。 路两边摆满各种摊摊儿,有人卖风筝儿、风车车儿、氢气球、响簧、提簧、牛牛儿,还有捏面娃儿、吹糖罗汉儿的…… 记得有一种”纸龙” ----名称忘了,这是我的叫法----两边有竹签子,粘着硬纸牌,两牌之间,有纸质像彩虹那样的可蠕动的虫身状褶叠,柔软有弹性,收拢约一指,拉长三四寸,可上下左右翻转,一拨动,能变成不同花色模样,煞是好看;成都人爱涮坛子,过去,把那些老来俏,也就是现在喊”装嫩”的妇人,称为老翻花,是不是创意就来源于此呢,或许吧。 转糖饼儿摆得有大掌盘,几分钱一手,旋转竹篾块儿天平状指针,转到多少是多少;还可以摸百家姓中的”赵”字,按姓氏牌兑奖;摊主个个都会倒糖画,有金龙、凤凰等,像用糖”刻”的”剪纸”,好看。我却喜欢”牛眼睛”,就是先倒一个铜元恁门大的糖饼儿,硬化后,再在它正中,倒上滾烫的一个小同心圆,热糖把”铜元”中间烫软了,师傅喊你自家拿起用嘴吹,那反面就会凸现出一个圆鼓鼓的泡,大如牛眼,因此而得名。工艺太简单,或许是小娃娃自己参与其中,共同完成,才觉得有趣吧。 糖饼儿拿来吃等于吃红糖,没得好大取头,唯有火巴[两字拼成一字]糖还要得,做法是倒一点儿糖汁在青石板上,刮平,放两三个水发杏脯在内,将糖皮卷曲裹紧,趁热吃,有点儿软,酸酸甜甜地,好像少男少女谈恋爱的味道。 有种娱乐型抓糖机,一个玻璃柜,内装各色糖果,大约几十斤,垒成尖尖朝上的圆椎形,上头悬挂着一个双面抓斗,像码头上抓煤炭那种。你只要出角把钱,就可以摇动柜外的手柄,自已操作柜内抓斗抓糖,抓好多得好多。 有一回,看到个买家下狠手,搂底底往上抓,像是要收老板儿本钱的意思,脸红筋胀,嗨势摇,那抓斗抖圆咯,抓的糖果像砖头瓦块儿直往下落,他一停,抓斗就不动,一摇,又抖,停停抖抖,抖抖停停,最后,斗斗头只剩下孤零零地一颗,抓客气腾咯。后来听人说,心不要大,在高头点儿抓,抓少点儿,或可得到半把斤,心大了反而没搞,有滴点儿人生的启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