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丝绸之路上的苦行者
——怀念我的祖父(两期连载之一)
唐文栋
我的祖父唐炳文,排行名洪炯,兄妹中为长。1911年出生于当时的四川省上川南道邛崃县桑园场正街,卒于1996年12月。从1931起至1957年底,一直在南北丝绸之路上从事经营活动,南达云南保山,北达甘肃兰州、青海西宁,西达石渠。我作为家中的长孙,自小深得祖父宠爱,稍长时常常聆听祖父滔滔不绝的生平讲述,记忆颇深。
祖父遗物
我祖父驾鹤西去时,并没有给我这个长孙留下什么财宝,仅有他放在连二柜中的一个小包袱,家父叫我收起来说:“留一个念想吧!”这件东西一放就是18年,要不是近年搬家清理书斋,还不知道他老人家留给我的是什么呢。
仔细查看,这是一些票据,醒目的一张是:四川省邛崃县新县志编撰委员会,1981年12月13日发给祖父的一张聘书。内容为:敦聘唐炳文同志为邛崃县桑园《乡志》的顾问,敬请鼎立协助,共襄盛举。另有:邛崃县公安局1981年发给他的户口本、邛崃县公安局1987年发给他的身份证、一迭“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财政厅税务局制”的“行商货物运销单”(核发日期为1952年9月)、行商业证为“邛行字第825号”。行商货物运销单票据从23041连号至23060。
另有数十张零散的票据,如:理县工商税务交款书、川西理汶县税务局襍谷脑税务所交款书、邛崃县市场统一发票、代征市场管理费、邛崃县坐商发货票、汶川县临时工商业发票、邛崃县合作社联合社发票、理县薛城镇第二市场行商统一发票,以及盖有理县马塘镇、汶川县税务所、理县税务所、理县襍谷脑税务所、理县薛城镇税务所查验公章的单据。
还有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认购书00632号:唐炳文行商4月交1万元、4月交1万元、6月交1万元等。
其实我早年就听祖父讲过,类似的票据还有几大包,皆是解放前的,因涉及替刘文彩贩运鸦片烟,为刘文辉运送枪支弹药……土改时自行销毁了。
祖父为何走进丝绸之路
我的尊祖父是大邑县三岔乡人,十多岁时随名医学习中医外科和皮肤诊治,以独门的膏、丹、丸、散配制得其真传,二十多岁后到桑园正街自立门户行医。
由于高祖父置有偌大一份家业和地产在大邑县三岔乡,后来曾祖父弟兄分家时,最小的兄弟唐绍虞仅有七八岁,尊祖父就将叔尊祖带到桑园供其念书,后又送他到成都某银楼学徒。
叔尊祖天资聪慧,仍想继续读书,不久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刘文辉成为同乡(县)校友,毕业后便跟随刘文辉成为二十四军的一位师长,并因刘文辉表妹嫁给叔尊祖而联姻。叔尊祖在成都光华街口有一处公馆,与刘文辉公馆相邻。
祖父年少时因常在刘文彩、刘文辉庄园内走动,刘家将其视同亲侄,祖父因而成了他们最为信任的家庭成员之一。
刘、唐二家在许多地方都有田产和各种生意,便派他去监督、押运和跑腿。比如到彭山催收几千亩土地的粮租后换成银票带回;处理(变卖)军用物资等。
随着“二刘(刘湘和刘文辉)之战”,刘文辉退守西康后,祖父的足迹随即遍及西康省各地,久之形成军队支持保护、地方各派协调的关系网,在四川、西康、云南省区内或明或暗地进行组织、押送、贩运包括军火、鸦片烟在内的各种物资。
叔尊祖唐绍虞的身份虽说是国民党将官,其实早年就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单线联系人是罗世文、车耀先。但刘文辉直到解放时才反应过来,他惊叹地对叔尊祖说:“绍虞弟,我都没有想到,连你都是共产党!国民党咋不败嘛!”
叔尊祖觉得:侄儿唐炳文有工作能力,又时常在刘文辉、邓和、段班级、张志和、冷寅东的公馆内出入,就让他装扮成公子哥儿,而且在成都出了名,如此叫让他为地下党工作,身份从未暴露过。
如:西装革履、提笼驾鸟、呼朋唤友地到人民公园茶座、努力餐等处,以喝茶、请客吃饭的名义交换情报;后来又以行商的身份为:刘文辉、聂瑞麒、张黎群(蒲江中兴人,当时川西特委书记)等,以带土特产的名义传送情报。
为此,祖父一年四季不是远赴泸州、重庆、宜宾等地,便是匆匆行走在南北丝绸之路上,久之便对各地坐商店号了如指掌,还懂得起袍哥的行话、规矩,谙熟各地土匪、土司和藏、羌部落等各民族的行为、生活习惯,当面对豪强和地头蛇时,则以其勇气和智慧应付裕如,从未出过半点差池。
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初,祖父就开始帮助刘、唐二家带领马帮、背子队伍奔走在南北丝绸之路上。
由于祖父常年在外奔波,奶奶常常抱怨他经常几个月不回家,一旦回来就扔给她许多的银票和铜元,因此奶奶在四十年代数次抱着幼小的家父,坐黄包车从桑园到成都光华街的唐公馆等祖父回来,以示不满。
祖父的青少年时期都在私塾念书,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丝绸之路的行商之中,具有他人不具有的文化优势。由于他正确的经营理念、灵活的经营方式,以及他的活动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加上他与刘家的关系、背景,注定他在丝绸之路上的所有经营得心应手。
刘文辉曾就祖父的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作过评估,说让他去报考黄浦军校没问题,还说毕业后就到军界来。在刘文辉几次动员下,祖父总算报考过黄浦军校,但终因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替代他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而未成行。况且,叔尊祖还需要他继续为地下党工作。
丝绸古道上的往事
祖父生前不时地对我讲述他的经历,他说同他走南闯北的马帮队伍成员大多是桑园、茶园两乡的。因为是同乡,谁都相信唐家的生意、家境、背景,如果跟随跑一趟,收入不仅有保障,工钱还预付一半,回来后根据效益再补足发齐,所以一呼百应。每一趟至少二、三十,多则上百人。为讨吉利,尾数都要带八。
祖父每次出门营销,都在将上一次联系好的对方所需要的物资,如:绸缎、丝线、茶叶、烧酒、盐巴、草纸、布匹、黄糖等送达目的地后,又将该地的药材、土产、特产,如:藏红花、虫草、麝香、熊胆、虎骨、穿山甲、枸杞、酥油、花椒、胡椒、翡翠制品等转运回来。当然,每一次外出,祖父自己也要背相对轻巧的如茶叶、草鞋之类的商品,以及通关证件(由24军军部提供)、货单、税单、干粮。
祖父讲,其实这些队伍大多是临时组合,成员不完全是纯粹的马帮劳力,他们有的还是跑生意的小头和十分精明的同行,当他们揽到生意时,就随机雇请一支马(骡)帮,自做生意去了。但他们都保持联系,互通信息,目的是能分得由祖父招揽的大笔业务中的一杯羹。
祖父行走过的丝绸之路
祖父讲他常走的路线:邛崃至成都、泸州、宜宾、大理;邛崃至雅安、荥经、石棉、建昌(西昌)、会理、瑞丽;桑园至茶园、灌口、汶川、理县、红原、马尔康;桑园至茶园、怀远、汶川、芦花、黑水进入藏区;桑园至茶园、大川、夹金山、小金、马尔康,最北到达青海西宁和甘肃兰州。
根据票据存根上的信息,1951至1957年间,祖父从邛崃向藏区所运输的物资计有:烧丝(各种色彩的丝线,刺绣用品)、绸缎、鲜花饼(玫瑰心)、花茶、生姜、皮蛋、麻草鞋、烘爖子、白茶、叁花茶、珠蘭、贰号花茶、胆水、大点心……
解放前从藏区运出来的物资,一般为内地稀缺的各种药材、各路山货以及藏、羌工艺品、泰国翡翠。这样既可以两头赚钱,又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有时则是去程不赚反亏,回程却大赚其财。
1950至1957年底,祖父大多数是自带货物招呼同行结伴,走的路是从桑园,经:茶园(西禅寺)、灌县的灌口、汶川、理县、马尔康等地。所有票据查验公章显示,当时是以理县为物资中转站的。
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经济意义
在没有政府主导的商业局以前的旧中国,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物资交流重担全靠这些行商肩负。
其意义如《张志和将军》书中<创办健诚实业公司>和<我的另一工作报告>(皆为张志和自传部分)所写:
“1937年(我)创办健诚实业公司,公司地址设在成都西胜街井巷子1号,下属邛崃临邛茶厂……(在)甘肃兰州马坊门街10号(设有)营业处。”
“……他们(西北各民族)对于茶的重要如同我们要吃米面一样,老百姓没有米面吃是要闹事的,西北同胞没有茶喝也是要闹事的……同时使四川茶叶多一销场,既可多加生产,使四川老百姓多加收入。”
由于在邛崃历史上,有众多如祖父这样的行商以及坐贾,他们的活动无疑地拉动了邛崃地方经济的发展。例如: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邛崃的南街上段(今新华书店)新开了一家绸缎庄——福兴隆。老板张茂源(字连清)面对邛崃十来家绸缎庄的竞争,显得生意平淡而萧条。但自从与祖父交好后,祖父但凡所需绸缎、丝线,都从福兴隆进货,福兴隆的生意因之迅速好转,还将业务拓展到成都打金街,发展成为13间门面的成都福兴隆绸缎庄,几乎垄断了成都市场。至1949年底,成都福兴隆绸缎庄在春熙路商圈仍旧首屈一指。
一趟丝路之行的时间
一行人从邛崃出发,到达目的地交易完成后再返回的时间,短的少者十天半个月,大多数时间为一个月到四个月不等。
以一张票据为例:起点为邛崃桑园乡,运销地点为理县马塘,起运时间为:1952年9月24日,回程时间为:1952年10月13日,进出时间为二十天。
丝路上的川剧情结
祖父讲述过一件趣事:
过去桑园有一个很不错的戏台子,庙会或庆典时都会请名角来唱上几天的川剧。祖父酷爱川剧,他常常在桑园、成都、大邑安仁看川剧,有缘结识许多川剧名角,与“新又新”戏班的一个小生交往犹深。
上世纪四十年代时,祖父有一次带领一只数十人的背子、马(骡)帮,去建昌(现西昌)办事,准备上路时,感觉来回实在太寂寞,就邀约“新又新”的戏班跟随他旅行演出。
双方洽谈的条件是:一路吃、住由带队的祖父负责;根据票房收入进行利润分成。这样一来,祖父和伙计们不但过了几把川剧瘾,祖父不但不贴钱,剧团几十号人的收入还有保障。
此次出行,沿途凡有大的集镇,“新又新”都会崭露头角唱上两三天,“新又新”因而名声远播,成为当时川西地区著名的川剧班子,解放后作为基本班底组建成为邛崃川剧团。
当攒够盘缠后,大家又继续赶路。这样一来,回程时间比原来预计的多了半个多月。奶奶追问祖父为什么这趟回来晚了半个月,祖父谎称过泥巴山时下雨,路不好走才搪塞过关。
类似的川剧旅行演出、传播交流活动,祖父组织过数次。
近来笔者在《天府古镇羊皮书》<崇州怀远镇的梅花山、金阳湖篇>中读到:“从景点‘一碗水’开始,沿着约两公尺宽的茶马古道可直上清风岭,岭上原有清风亭。翻过清风岭往下,即著名的伤心坡。古代的贩夫走卒,背货从岭下的文井江踏水桥过来,再沿伤心坡上岭,可想而知是何等的艰辛。清风岭下有焦家坪、天心桥,传说川戏《雷打张继保》的典故就出在这里,而<清风亭>是其中的一折戏。”
这条信息也说明,川剧和丝绸古道有诸多联系。(见《天府古镇羊皮书》第351页)(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