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市中区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落脚点,从水污染、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生态文明和环境执法监管几个方面,积极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改革,为加快建设生态中区提供了有力保障。 水污染防治到位 水质全面提升 行走在沱江沿岸,春日暖阳下,湖面波光粼粼;放眼望去,蜿蜒而去的江面干净,穿着橙色环卫衣服的清洁工人时而乘着小船,顺流而下,打捞各类垃圾。 让市民享受干净整洁环境的沱江沿岸,是市中区日以继夜防止水污染的成果。“十二五”期间,市中区不断深化“河长制”,通过对沱江河市中区段和乌龙河流域内的工业企业、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等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水质。 根据市环境监测站监测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沱江河市中区段和乌龙河出水断面水质均达Ⅲ类以上标准,完成了目标任务。在加强沱江龙门镇、乌龙河两处出境断面水质监测的同时,市中区对沱江河、乌龙河沿河排污口进行逐一排查,关闭排污口6个,接入污水处理厂36个。 同时,市中区还加强全区场镇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管理。2011年以来,全区先后建成场镇生活污水治理设施11处,日处理污水11000吨,在全市率先实现乡镇全覆盖。 此外,对流域内工业、畜禽养殖场,市中区实行限期治理,先后关闭2户污染企业,督促62户工业企业、25个畜禽养殖场和12个定点屠宰场完善污染治理设施。 对黄河镇水库、八一水库、靖民水库劣ⅴ类水源地污染进行整治;开展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及时整治饮水安全隐患。2013年投资400多万元建设饮用水源保护基建项目,完成了全安镇过境河道整治。 空气污染指数大幅下降 为改善辖区内环境空气质量,市中区认真落实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排查影响大气质量的污染隐患,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逐一建立档案,实施统一监管,分类制定污染物减排措施。要求落实责任,对重点污染源治理情况跟踪、检查、实施责任到查。 2011年~2014年,根据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市中区累积削减COD2810.13吨、下降25%;氮氧化物3374.72吨、下降13%;二氧化硫8221.94吨、下降19%;氨氮445.99吨、下降34%,圆满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减排目标任务。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走进市中区南山佳苑小区,葱葱绿树并排而立,鸟鸣声此起彼伏,偶尔随风飘来一阵花香,黄桷兰、桃树、无花果等各类树木花草妆点小区。 这是市中区创建生态小区的一个掠影。从2011年至今,市中区先后创建8个生态村和165户生态家园。 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市中区“十二五”期间,通过每年6·5世界环境日、12·5法制宣传日等重大节日开展环保宣传,着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同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事项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市中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市中区环境污染防治改革方案》已通过区深改小组会议审定通过,即将发文执行。
强化环境执法监管 2011年以来,市中区不断强化环境执法监管,规范企业环保行为,严查环境违法案例,促进全区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2011年以来,市中区通过接收环境信访投诉1284件,并及时有效处理多起典型环保信访案例,极大增强了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对企业则通过日常巡查、夜间和节假日突击巡查相结合方式,重点抓企业巡查。2011年至今,累计巡查企业1230厂次,有效保障了环境安全。 对环境违法行为严惩不贷,2011年至今,累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6件。同时通过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环境安全大检查回头看活动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为防患于未然,市中区出台了《市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全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2011年至今,全区未发生一起重大以上环境突发事件。同时组织开展企业液氯泄漏、电力辐射事故等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各相关部门和企业工作人员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