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算事件易了,这类“奇葩”案件的负面影响和舆情冲击,也很难轻易用个案解决的“橡皮擦”抹掉。
说该案“奇葩”,是因为打人事由的“莫名其妙”和打人手段之狠织就的魔幻现实主义意味。
事件起于出警处理校园纠纷过程中莫名其妙的粗暴执法,而在围观者拍照的“搅局”下,涉事民警的粗暴行为,很快从执法延伸到了属于“非执法行为”的压制监督上。这也开启了链式粗暴行为的序幕:如果说,最初的粗暴执法就像一个错误,而抢视频则是企图用另一个错误去掩盖这个错误,抢而不得之下又重拾粗暴执法般的路数,这又犯下更严重的错误,结果就是错上加错,用掩盖丑闻的方式制造了更大的丑闻。
在粗暴执法被拍后,第一时间就抢手机即视频证据,这样的情节此前时有曝光,但它会本能地让人想到那个和摊贩上演“猫鼠斗”的群体。可这次,犯事的却是民警,虑及处在公检法序列中的民警承载的知法守法期待更高,这让人愕然。
而把监督者屁股打开花的残暴行为,出自执法民警之手,也在“执法”和“违法”的反差中,增加着公众的愤怒:这里的“屁股被打开花”,完全不带什么戏谑夸张的成分,当事人臀部布满瘀伤的惨状,让如见新加坡鞭刑、目不忍睹,无异于对“屁股被打开花”的本意呈现。得下多重多狠的手,才会打成这样?而打人还不让叫出声,叫一声加5棍,这凶狠的做法已很难说是“正常”警察所能为,而是以玷污警徽的方式损害警察声誉。
得看到,长期以来,“有困难找警察”口号的深入人心,造成了公众对警察群体的特殊情结。在很多地方和基层,警务下沉导致它对民众生活的嵌入度很深,相较于其他执法人员,公众对警察形象中内含的“正义面”有更多的情感投射,“警民生态”对基层社会关系格局的影响也尤深:出了问题,总是找民警解决。
也正因公安民警穿梭在社会末梢中,他们被赋予了“保护民众安全”的角色期待,其人格化门脸作用亦很明显:他们能否恪守法治,关乎公安队伍乃至政府的公共影响,关乎法治的底层贯彻。
所以,涉警的负面新闻,时常更容易激起公众的焦虑情绪:它会让公众失去安全感,特别是“有麻烦找警察”不奏效,“有警察找麻烦”却总是不期而至的语境中,公众极易通过情境代入变成惊弓之鸟,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打者”。
对有关方面而言,这也是警醒:若个体警务人员——哪怕是极个别人——无法成为民众安全的庇护者,反而被视作民众安全的“危险源”,都会导致信任流失、警民生态受损,后果很严重。这无疑也需要对警权跑偏风险的更明晰的权责体系设计之制衡。
而对于警棍殴打监督者,乃至将其“屁股打开花”的恶劣行为,也要置于警权逾矩的案例群中予以剖析。对公安等部门来说,则要用严肃调查处理跟这类恶劣行径及时切割,赔上公信力的本为其背书,太不值。
兰州的打人民警,打的是两名大学生的屁股,更是公安队伍的脸。只有法治也对这些为“警”不尊者绝不姑息地打脸,我们的“被打(或嫖娼)焦虑”才会渐次淡去。
文/ 佘宗明
责任编辑:茅敏敏 SN184
文章关键词: 兰州打人民警 屁股 我要反馈保存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