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223|评论: 1

为高考制度声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5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英杰



(作者按:最近,江苏、山东等省的部分考生的家长,因为高考的公平问题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并采取了一定的行动。本作者坚决支持考生家长的这种正义之举,并且认为这种抗争必须持久性地进行下去,直到北京的既得利益阶层放弃他们的特权。在此,特将本作者写于2014年的一篇旧作重新刊出,以为声援。)



在目前的中国谈“公平”,似乎有点奢侈,因为我们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往往都与这两个字的精神背道而驰。但公平资源稀缺,却并非一点都没有。在我来说,能够想到的比较公平的制度设计就是——高考。

从1977年邓小平等人推动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迄今为止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其间,高考制度时有微调,但总体的精神并没有改变,这就是:“一考定终身”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参加了两次高考,分别是1987年和1988年。那个时期的高考除了上海地区是单独命题之外,全国各地是一张卷子。大家的起跑线完全一致,最后定输赢的基本上就是考生的成绩!虽然我在两次高考的表现差强人意,两次报考南京大学,最后却只能进入一所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联合组建、管理的新建省属本科院校,但我输得口服心服,且至今仍对那些比我分数高的同龄人佩服尤加!

自然,那个时期的的高考也有一些不那么公平的地方。譬如,体育特长生和优秀班干部可以加20分到30分录取。也或许会有一些特权阶层会私下施展影响力,将自己的子弟送进名牌大学。譬如,毛新宇大将军可能就是1988年进入人民大学的,根据将军现在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臆断当年他绝非是通过高考分数进入这所大学的。同时,北京、上海以及新疆、黑龙江、青海、西藏地区的考生可以凭着更低的分数进入全国一些名校,而这些幸运儿的分数倘若放在山东、浙江、河南、湖南等省,不但不能进入名校,就是连录取的资格都是得不到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高晓松同学。高晓松1988年以理工科452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而他的这个分数低于山东省当年理工科的本科最低录取分数线490分38分。换言之,以高晓东的分数在山东省根本连大中专都考不上!

但上述这些不公平现象,放在全国范围内看,只能算是一些特例。全国95%以上的考生还是要靠考高分数决定自己的命运,因而基本上是公平和公正的。事实上,在“公平”资源非常稀缺的当代中国,能够做到像高考这样大体上公平,已经非常难为可贵了。

虽然,我谈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的高考,但我相信,目下的高考制度尽管经历了许多变动,譬如,各地单独命题、特招生和自招生的比例在增加、招生环节人为干涉因素增加,等等,这一切都使得这一制度设计距离公平的精神渐行渐远,可高考始终还是那个高考,它始终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为公平的,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制度设计!

说到“有效”,只要不带有色眼镜看问题,我们必须承认高考制度恢复近40年来的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的确为中国找到了最为聪明的年轻人”。这是为大部分的外国教育专家所承认的事实。事实上,中国的考高制度不光为中国选拔到了正确的优秀人才,也为世界各国的大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现在,有人用各省的“高考状元”多不是各自行业的领军人物来否定高考的正面价值,这是完全错误的思维方式。

很显然,近40年的高考实践并非只是造就了几个“状元”,他们只是千万个高考胜利者的一员而已。通过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的出身这个角度,来考察高考制度有没有效,不应该只是观察“高考状元”有多少成了领军人物,而是应该观察现在的这些领军人物里有多少没有参加过高考,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否则,只能证明该项研究的伪科学性质。同时,不光要看的是,这些年来的“高考状元”是否成为了领军人物,更要看这些人目前的生活品质是不是要明显高于那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同龄人。这样看问题也许才更有说服力!

现在,有人用“应试教育”的陈词滥调,来痛斥中国的高考制度。这些人真正是在“因噎废食”。他们忽略了人类文明史的一条铁律,这就是:所有的选拔制度说到底都是“淘汰”的制度,只要用考试这个办法来“淘汰”落后,那么这个风向标所导致的结果必然就是“应试教育”。考试是残酷的竞争,正如赤裸裸的人生一样坚硬!但考试又是目前最为公平、公正、公开的办法,所以,接受“应试教育”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事实上,当年为全世界树立了样板的伟大的中国的科举制,所导致的中国教育模式同样是“应试教育”。自然,现在西方各国的教育模式,本质上也是“应试教育”。总之,只要有考试,就必然会有“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没有原罪,它恰恰是最为科学的思维训练方式。这正如为了在竞技体育项目上拿到好的名次,运动员们必须为此而努力训练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没有人批评职业运动员平常的训练是“应试训练”,而却批评我们的教育制度是“应试教育”?

当前,被证明为公平有效的高考制度正和当年伟大的科举制一样,面临着许多非议。面对一些“冬烘先生”们的高谈阔论,执政当局明显有些招架不住,力图改变“一考定终身”和“唯分数论”的高考精神。  

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已经实施的或者正在准备实施的所谓的“改革”,大部分都是与考高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背道而驰的。你可以说,“唯分数论”的高考制度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假如真的普遍实施了“自主招生”和什么劳什子的“会考制”,以目前中国的现实而论,暗箱操作的问题就会更加肆无忌惮!高校招生就会更加没有公平可言,那就更是千千万万贫民子弟的噩梦,就必然会演变成为特权阶层、有钱阶层子弟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进行的一场饕餮大餐!那样的局面难道是大家愿意看到的吗?

所以,假若考高制度必须改革,那也只能更加向比较客观公正的“唯分数论”方向改革。我的建议是:一、取消各地独自出题,各课考试全国统一为一张试卷;二、取消录取的各种加分恩典,分数面前一律平等;三、取消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一些边远地区的特殊照顾政策,全国各地的考生录取分数线完全一致!四、可以增加一次考试机会,比如一年当中在6月和12月组织两次高考;五、普遍限制或者取消各大学“自主招生”和“免试招生”的混蛋制度。对于个别不适应高考而又有天才的学生,可以由所在学校或者社区提出名单,由教育部统一组成几个专家组进行考评、面试,并决定录取与否。这样庶几可以解决和补充高考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和缺憾。

最后,援引《经济观察报》刊登过的一篇由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担任客座教授的英国教授(名字忘记了)所写的《我看高考》一文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我想说的是,“自主招生”在英美两国都很难做到公正、公平,更遑论特权阶层横行的中国呢?所以,这是一条死路,必须要堵住!

“在英国,大学招生办将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因素。英国最著名的两所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非常看重一对一或二对一面试,因此在招生过程中有很高的主观性。由于大多数面试官都为男性,因而大家都知道,一位金发美女比一个才智虽高可长相稍逊,且肤色较深的男学生更有可能拿到牛津的最后一个录取名额。在美国,一些顶尖学校会对学生进行面试,但所有学校都只把在校成绩看作入学标准的一部分。而在中国,只有你的高考成绩能决定你去哪个大学,其他因素都不起作用。那些出身名门、家境富有的中国家长,就算耍尽十八般武艺也不可能左右大学选拔流程。中国的高考确实给了出身贫穷家境的聪明孩子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高考完全以成绩作为大学入学唯一标准,这比其他任何全国性考试系统都更具公平性。像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那样对学生进行面试,也许能拓宽招生渠道,给考试发挥失常的优秀学生一个机会,因而也更有效,却没有中国的高考来得公平。”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6-5-25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说什么呢,统一,统一出题统一阅卷统一录取我相信没有其他的说的了
可以去看看
http://www.mala.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610096&page=1#pid62659311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