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068|评论: 2

阆中马驰坝:明代保宁群牧所的烙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4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阆中马驰坝:明代保宁群牧所的烙印

  马驰坝, 阆中市七里新区一块开发中的热土。“六一”过后,位于这里的七里街道办事处马驰社区,筹建历史文化墙进入倒计时。
  “对于外界而言,马驰坝没多大名气, 但深究这里的历史与文化,却十分了得。”6月2日上午,记者踏访马驰坝, 马驰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李先泽称, 当地的八仙鼓可谓巴渝文化的“活化石”。而当地李家嘴家族村庄, 在川北一带实属罕见。
  以李家嘴村民聚集区为核心的马驰坝,因何得名?它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沉淀?

       阆中八仙鼓的发源地

  2007年冬,七里镇马驰村出了一件稀奇事:当地两名青年入伍时,被村民们敲着八仙鼓送到镇上。
  围观者发现,村民们所敲的八仙鼓并非常见的两人抬大鼓,而是一人敲的手鼓;50厘米直径的鼓面下方,插着一根1米多长的鼓把,敲鼓的工具为一根近1米长的竹板。
  八仙鼓不断变化的鼓点,令人耳目一新,其特强的节奏,细细品来夹杂着一种独特的韵律。
  9年过去,记者在当地见到该八仙鼓的组织者:马驰社区81岁的居民李朝乾。在当地居民眼中,李朝乾是八仙鼓的传承人。提起八仙鼓,老人的话匣子被打开。
  两千多年前,阆中土著人中盛行独具特色的“巴渝舞”。据学者考证,“巴渝舞”是阆中先民们用于自娱的欢乐歌舞,在抗击强敌时,它又是人们克敌制胜的战斗歌舞。史载,当年刘邦收复“三秦”时,军队“乐其猛锐”,表现的就是“巴渝舞”。
  阆中市名研会执行会长李文明介绍,“巴渝舞”被官方命名后,被朝廷要求乐府的乐人学习,后来,“巴渝舞”为皇室所用,渐渐远离民间。就在“巴渝舞”进入皇室时,民间出现了八仙鼓。当地人认为,八仙鼓是“巴渝舞”的演化与传承。
  1993年版《阆中县志》载,八仙鼓产生于阆中县白塔乡,主要集中在马驰坝。进入新世纪后,白塔乡撤销,并入新成立的七里镇。作为八仙鼓世家的李朝乾,当时萌发了发扬八仙鼓的念头。他从家里的梁上取下蒙上灰尘的八仙鼓,召集原八仙鼓爱好者,以送新兵为契机,让当地消失数十年的八仙鼓再度重现。
  “八仙鼓在国内一些地方也有,但阆中八仙鼓的表演形式、执鼓方法、鼓点、表演者的服饰均不同。”李文明说,2012年和2013年,八仙鼓先后上了央视。在此期间,当地成立了八仙鼓表演队,队长正是李朝乾。

  明代四川军马产自这里

  马驰坝的地盘其实就是当年马驰村的辖区。它为何取这个名呢?
  今年4月,阆中市名研会组织史学者,就此展开考证。据《阆史索征》作者李家驹考证,《路史》所说太古时期,中华民族第一位母亲华胥诞生渝水之滨,古代的渝水之滨即嘉陵江阆中段彭泽大地,即包括马驰坝在内的七里坝区域。
  当时天地蛮荒,出生不久的华胥,仰望天空,俯问苍池,生存何在?为此,她日夜奔波,以求生机。后来,人们将始母留下的足迹地叫“妈驰坝”。
  在当地人的眼中,马驰坝最终得名,与一段传说有关:马驰坝所处的江边水草丰美,有人发现,江中经常出现一头似马非马的怪兽,啃食水草和庄稼。有人说那是河马、也有人称那是龙马、是神兽。时间一长,人们称之为“马吃坝”。后来因为字音变化,“马吃坝”成为“马驰坝”。
  在学者眼中,马驰坝值得一书的历史,在于明朝年间,这里曾设置保宁群牧所。
  李家驹考证,元朝时,朝廷在阆中设立保宁万户府,其目的在于开荒种地。宋元之交,年年战乱,导致人口骤减,大量土地荒芜,元朝的建立者们不得不重视农业。
  当年,保宁万户府在当地嘉陵江沿岸,开荒地达100多顷,面积为四川之最。明朝取代元朝后,保宁万户府取消。据明嘉靖《保宁府志》载,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保宁府置保宁千户所同时,置保宁群牧所。保宁群牧所为四川唯一,隶属涂阳群牧监。
  保宁群牧所的职责是饲养军马。据明万历《大明会典》载,当时全国军马为39万多匹,地处内地的四川仅有1489匹,虽然数量很少,但全部由保宁群牧所提供。来自保宁群牧所的军马不仅为四川驻军所用,还用于马驿和铺塘。
  当年巴蜀古道上的阆中龙山驿,就养有军马12匹,主要承担东川路阆中至成都的驿务。

  12座院落构成家族村庄

  在今天看来,养马之地当在内蒙古,因为,那里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然而,明代时的马驰坝一带,居然被朝廷设置群牧所,此举至少说明,当时的这里不仅一马平川,而且水草丰盛。
  2012年,阆中七里新区建设向纵深推进,毗邻的马驰坝一带,被纳入城市规划区。人们在拆迁中发现,这里不仅有古代训练兵马的营门口、还有上马坎等。这些遗址或地名,无不打上当年群牧所的烙印。
  记者踏访这里,马驰社区一班人正在为筹建历史文化墙邀请当地史学界人士考察献计。“建设该墙的目的,在于告诉后人,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李先泽说,随着新区建设不断推进,马驰坝一带的村民们将全部转为城市户口,从村民变居民,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李先泽所说的根,指当地李姓家族的迁徙史。
  马驰社区1800多人中,李姓占到绝大多数,其中散布的赵、唐、曾、陈姓,都因与李家联姻而来。有趣的是,当地李姓人家集中居住,并由此形成李家嘴“村庄”。今年69岁的李先端,是当地老协会长,也是李姓老辈子中能说会道者。据其介绍,当地李家始祖名叫李茂成,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从湖北麻城孝感举家迁于此。
  至今,李茂成的墓地仍静静地躺在李家嘴中间。这位始祖不会想到,三百多年后,他的后人们会以12座院落聚居形式,继续繁衍。
  2012年,马驰坝村被马驰坝社区取代。随之而来的拆迁,让李家嘴一个又一个院落,成为历史。“目前,12座院落中的9个已被拆除。”李先泽说,剩下的3座院落,其中两座不久被拆已铁定。余下的一座也许到时不会再住人,但它将成为李家嘴家族村庄的见证。

  一度开办蚕桑改良分场

  历史上,马驰坝人盛行到二蛟寺朝拜。二蛟寺是位于当地嘉陵江边的一套四合院。上世纪80年代被拆的二蛟寺,木料用于修建当地的御河小学。
  二蛟寺修建于何时,当地无史可考。李朝乾说,小时候,他常到二蛟寺玩,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二蛟寺举行庙会,来自各地的香客们,将寺院挤得水泄不通。香客们慕名来此,与祭祀伏羲有关。
  位于马驰坝的马皇山,史称“妈皇山”。由于马驰坝是华胥的故乡,二蛟寺有了纪念华胥之子伏羲与女娲造人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当地对二蛟寺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二蛟寺又名二教寺,即当地佛教与道教并存。
  马驰坝社区打造历史文化墙之举,得到阆中市名研会的赞许。李文明认为,当地有以华胥为代表的中华本源文化,还有巴渝舞活化石的八仙鼓,更有传承历史文化的旅游新港。将地名移植于新建成的大街小巷中,不失为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日寇的铁蹄踏入江浙,受此影响,当地的蚕种产业纷纷迁入大后方四川。其时,阆中蚕桑改良场在阆中县城问世。之后,该改良场一度在马驰坝办分场。而当地一名叫闫泰丰的人,早在清末年间,就在阆中办起丝厂,随后又在重庆办丝厂。李先泽说,闫泰丰创办的“泰丰”丝厂,在后来公私合营基础上成立的阆中丝厂身上,还可找到影子。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6-6-18 01:54
马驰坝村历史文化厚重,自然村庄形成独特,这里依傍水,风景优美,是打造民俗文化园的绝佳之地!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6-7-3 16:31
马驰坝社区主仁李正国不作为办一个低保哄拖長达两年。而党员,有房,有车,家属还领着工贤能享受低保。不合法!一个四级残疾人,家属有眩晕症,且风湿病严重,每月药费几百,没有其它收入。申靖低保合符政策。却长达两年无果。太不作为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