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金沙江下游北岸,地处两省四市州七县结合部,是凉山州东大门,素有“彝区门户、川滇咽喉”之称,也是溪洛渡、向家坝两座巨型水电站库区所在的移民大县。享有“孟获故里”“中国优质脐橙第一县”“中国彝族民歌之乡”等美誉,拥有“六大资源”“四大优势”“十大机遇”,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等原因,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仍是当前最大的矛盾。全县26万人、281个村中有建卡贫困村171个、贫困户8707户、贫困人口31515人,是凉山乃至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重的政治任务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总抓手,一心一意“摘穷帽”,聚精会神“拔穷根”,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2.7%下降到现在的12.86%。今年计划脱贫1.05万人,在2018年实现村脱贫、县“摘帽”目标。
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
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指挥部,各乡镇建指挥所,村设作战室,县乡村三级挂图作战,实行责任倒逼、目标倒逼,层层攻坚克难。45个县级部门帮扶45个乡镇,33名县领导负责171个贫困村,县财政为171名第一书记解决工作经费0.5万元、产业发展资金2.5万元。出台“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12个,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按照“七个一批”标准,我县31515名贫困人口的脱贫路径为:特色产业带动21492人,创业就业致富775人,易地移民搬迁21375人,低保政策兜底12585人,医疗保障扶持2820人,治毒治病救助13人,移风易俗全覆盖。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在抢抓中纪委等单位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彦蓉等领导联系帮扶机遇的同时,县委及时出台加快节奏、提升效率,确保工作落实和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十五条”措施,并在县纪委设立了扶贫资金监管中心,为脱贫攻坚顺利推进提供了时间、纪律、效率、激励和监督保障。围绕脱贫指标,全县社会扶贫、行业扶贫、综合扶贫多方发力,形成了像抢险一样扶贫、像救灾一样攻坚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培育强大特色产业
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坚持三产齐抓,百花齐放,着力打造百亿级水电、百亿级磷化工、百亿级矿冶、十亿级特色农业和五十亿级旅游业“五大产业集群”。一产围绕“1+X”产业规划,按照“果、薯、蔬、草、药+加工+电商”模式,坚持长短结合,远近兼顾。“短”就是推广良种良法,发展畜禽养殖,确保当年增收见效;“长”就是按“1+X”产业布局,根据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推广脐橙、砂仁、竹笋、核桃、莼菜、山葵、青茶、白茶、白魔芋、青花椒、七叶树等11大类产业。今年县财政投入1亿元作为产业发展资金,并设立了1000万元的产业发展风险担保金,年内发展核桃27万亩、脐橙园2万亩、茶园5000亩、七叶树和砂仁2万亩、山葵500亩、大棚蔬菜1000亩、良种洋芋5000亩、辣椒1万亩、地膜玉米5万亩,投入良种牲畜250头、母畜1万头、鸡苗5万羽,修建棚圈2300个,建成养殖基地100个。到2018年,全县发展核桃120万亩、脐橙10万亩,建成1000亩名贵中草药基地,建成有机牛羊和小凉山土鸡养殖示范村121个,种植大户达到150户,农业专合社达到171户,实现贫困户户均有经济林木5亩、羔羊5只的目标。同时,县财政为每个贫困村注入5万元集体经济发展启动资金,并把财政出资量化到村到户,盘活村级集体资产。从各村实际出发,兴办养殖型、加工型、贸易服务型和乡村旅游经济型经济,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产围绕采矿、磷化工和清洁能源,着力量质“双提升”。今年,全力抓好要素保障,确保洋丰、施可丰、凯瑞等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加快推进施可丰和凯瑞二期、洋丰三期、明信生态磷化工、兴达公司100万吨/年洗选、湖北宜化百万吨磷矿、西川矿业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风能水电开发步伐,启动拉咪南、北12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开工西苏角河流域桃子坪、二坪子、居普3座共1万千瓦水电项目,完成沙坨水电站1.2万千瓦增效扩容工作,确保投产发电。坚决查处和制止违法建设,推进建筑业与金融、建材、物流、劳务等产业融合发展。
三产围绕旅游业和港口物流业,形成新增长极。坚持“全域旅游”理念,把旅游业作为“第一位”产业来打造,按照“一心、四区、两环线”的布局,大力发展以马湖为龙头,溪洛渡高峡平湖、阿合哈洛大草原和西宁原始森林为支撑的全域观光探险、美白养颜、康养度假旅游业。按照“川滇结合部旅游集散地、藏羌彝文化走廊上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凉山东部生态度假旅游基地、旅游扶贫示范县”的目标定位,加快推进马湖景区生态移民安置,采取3P模式和土地增减挂钩方式,启动横梁子安置点建设,两年内完成整体搬迁,把马湖打造成川南康养度假第一湖。加快推进乐水湖城市公园建设,力争年内建成大杉坪村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罗汉沟村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带动2000余群众脱贫致富。
目前,大谷堆村山葵、秦家湾村青花椒、青杠村雷波脐橙、狮子村核桃和顺河村、瓦屋村、马道子村磷化工,以及干池塘村、大海村乡村旅游业等一批富民产业开始发力,促进了群众脱贫致富。磷化工产业园区的征地农户,就地转化农民工变产业工,实现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青杠村全村200多户,种植脐橙7000多亩,户均收入达到十万元,最高的有三十多万元,提前迈进小康。2015年,全县经济总量排名全州第七位,财政收入排名全州第五位。
夯实基础强脱贫后劲
围绕户“一有一无一达标”和村“七有一低”标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交通先行,投资14.9亿元的49.8公里G353复建路投入使用,县财政配套资金近5亿元,新改建县道64公里、通乡油路168公里、通村通畅路378公里、通村通达路475公里。今年将实现乡乡通油路,两年内实现村村通畅。目前,启动了G353雷大路升级改造、县城绕城路和箐口山隧道新建,以及县道马黄路、屏美路改造和3条通乡油路建设,9月30日前完成22个村通村路硬化。今年完成6个、明年完成21个极度贫困村共200余公里通村通畅路建设,年内实现通信信号全覆盖,逐步实现宽带网全覆盖,2年内解决“靠天吃饭”农业生产模式,2017年解决安全饮水问题,2018年建完新村新寨。
移风易俗同步“四个好”
按照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要求,近年来,累计建成彝家新寨130个,5.4万群众受益,困难群众的思想观念、居住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为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不断深化“三建四改五洗”,引导群众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铺、不用锅台用灶台,从洗脸刷牙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养成好习惯。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大抓“一村一幼”,使幼儿在学前就过生活习惯关和语言关,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寨。并在彝族聚居区组织回锅肉等农家菜制作培训,倡导勤俭节约,厚养薄葬,婚丧事宜严控宰杀牲口数量、礼金数额、宴请方式和桌数,改原来的“砣砣肉”为吃回锅肉,以村规民约形式纳为“硬性”规定。推行“支部+家支”、家族禁毒等有效模式,开展禁毒防艾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在支部教育和“家支契约”约束下,以打牛、杀羊、喝鸡血汤等民族习惯集体起誓,不沾毒、不涉艾、不超生,苦干实干,自力更生,共圆“四好梦”。
打造坚强基层组织
坚持“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理念,在全县喊响“以党性作保证,用官帽作抵押,拿成绩当赎金”的口号,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利用这次换届和“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契机,基层组织执行力、战斗力建设全面加强。并创新考核体系,分别对乡镇、部门分类,各有侧重精准化考核;变年终一次性考核为全过程考核,让干部交“明白账”,在激励干事创业的同时,又严管重处,变压力为动力,营造了“身累心不累,流汗不流泪”的干事创业氛围。两年来,下派21名县乡干部到后进村任职,提拔重用了35名在脱贫攻坚中表现突出的基层干部。同时,处理了违纪违法干部77名,对2名严重失职的乡镇党政“一把手”作了降级使用处理,对工作不在状态、群众反映大的15名干部进行了撤职。一批在脱贫攻坚中敢抓敢管、担当有为的“狮子型”干部和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式”干部得到重用,让广大干部看到了希望,备受鼓舞。
精准脱贫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时间紧迫、责任重大,但使命光荣而神圣,我们将始终发扬“五加二”“白+黑”的作风和保持事不过夜、案无积卷的劲头,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