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513|评论: 0

贾也:雨涝险情为何年甚一年——从消失的水系到“看海”模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8 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语:雨涝险情为何年甚一年?
  7月以来,短短一周,湖北告急、湖南告急、安徽告急、江苏告急……小半个中国都浸泡在水里,中国一下子跑步进入“泽国模式”,据官方公布最强降雨已致188人死亡失踪。也不知道此次长江洪灾,属于多少年一遇的,总觉得生在当下,特别幸运,总能经历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几千年一遇的大事件,这难道是正常吗?总觉得哪里不对了!

  一、乡村:消失的水系
  我的故乡在浙北杭嘉湖地区,这个季节本是梅雨天气,也是一年中主要的汛期,雨水多受淹原本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想当年,抓鱼摸虾算是童年最大的趣事之一,不过,原来雨水来得快,也去得快的,梅雨过后,雨过天晴,真正进入盛夏模式,大家习以为常的。
  但近几年来,笔者发现,情况已发生质的变化,雨涝险情年甚一年,一不小心就能成汪洋泽国,渍水往往很难退却,貌似雨涝险情倒反成“新常态”了。这种变化是不是透着某种不正常?
  可能诚如官方所言:老天爷纯粹逗我们这一代人开心,动不动就来一场几十年几百年一遇的大雨、大旱。想想我们真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了!是不是真是太幸运了?更细细想想,总觉得有些不正常了!
  我是常常回家看看的人,发现许多河道已经被填埋,水乡的河道越来越少,且越来越窄。一到下雨天,雨水真不知道该往何处流去了。想想过去,家乡河道纵横交错,水流通畅,这可能是一代代人累积的经验教训,平时注重河道疏浚,暴雨来袭就主动开闸放水,使得这种雨涝造成的伤害有限,并且习惯成自然,因为千百年来一直都这么做的。
  当然,河道水网破坏到这种程度,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历六十年漫长的过程。
  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公社时期,国家大搞围湖围河造田,发展农业生产,河网开始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人民公社瓦解之后,乡镇工业勃兴,尤其是这些年,各地政府为追求经济发展,都把精力投入到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和城镇化建设上,规划注重了园区、小区、厂房、公路等基础设施,而基本无视河道的管理,总认为河道、湿地是累赘,采取最粗暴的办法,就是一填了事。而目前又在搞的“新城镇化建设”,紧随而来的是“万亩良田政策”、“迁房并村造小区”、腾笼换鸟为工业园区开疆拓土等等一系列动作,不仅加速了农村的“空心化”,而且更是导致乡村生态极度破坏。
  原本一条条清流见底的河道,一个个星罗棋布的湖泊,现在被填埋的填埋了,被填塞的堵塞了,被污染的污染了……曾经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河道减少了多少呢?所剩无河的河道、湖泊纷纷变成臭水塘、死水沟,早已改天换地展新颜了。河道里早就不适合鱼虾生长了,至于水田里也不再种庄稼了,直接改种树,竟然找不到“鱼米之乡”江南村落的韵味,严重感觉自己的故乡已经沦陷了,只存在自己的梦中。
  这些水网原本是大自然的毛细血管,可以调节生态环境的,结果呢,严重堵塞或填埋,它的蓄水和自我调节功能被野蛮的工业化、城镇化、房产化等一系列发展给彻底破坏了。在经济发展与利益至上的时代,没有管理者会关心大地的哀痛、自然的流血,而关心的利益相关者却不容置喙,如果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怀,甚至成为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呢,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地的命运被改变,而自己也只能被迫接受这个改变!
  当然,近几年来,政府开始注重河道、湖泊的治理,也投入了大量财力来整治疏浚河道,但总体而言,重心还是在治污,而且又在做政绩工程了。即使重心移到通水上来,经年毁弃的河道累积的问题,也实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更为可怕的是,地方政府的思维依然是抓大放小,大的做得冠冕堂皇,弄成为石板铺满的公园,小的该填的还是填,该埋的还是埋,将原来河道流经的地方,原来能够蓄水的良田,统统变成了工业厂房、水泥地面的马路……原来湿地旁边丛生的杂树灌木,铺上了现代化的草坪,种上了景观树……可谓做尽表面工作。
  可以这么说,这几年来水利改善非常有限,甚至还在一直恶化。
  正因为如此,如果大雨一来,连绵滂沱而下的雨水,只能在水泥地面逡巡徘徊,一点点流向路边的下水道,而无论老城市,还是新式城镇,下水道的建设的问题,原本饱受批评,它们有限的能力,以及残存的水系,已经很难分担大地曾经的责任。于是,水就涌了起来,雨涝,也成了一年年的难题,所能选择的,就是扮演大禹的父亲鲧曾经扮演的角色,堵!消失水系,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也带来了雨涝险情的年甚一年!

  二、城市:“看海”模式
  从笔者的家乡的体验,回到大城市的体验。
  对于城市积水现象,大家早已司空见惯,只要一场大雨到来,很多城市根本无法承受长达三个小时的滂沱大雨,原因自然与我家乡一样,雨水根本无法处去了,只能徒徒地望水兴叹,进入城市的“看海”模式。
  此回暴雨下的武汉,当然是个典型中的典型了。
  长江重镇——武汉号称“千湖之城”,湖泊在武汉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调蓄水情,大量的降雨需要湖泊的分流和蓄水得到消化,不至于造成大量的路面积水。
  1998年经历了长江大水,汲取经验教训,武汉政府要求退耕湖,恢复了一些湖泊,但是2000年后房地产兴起了,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湖泊变成房地产商垂涎的对象,填湖造房或依湖造房,都是货真价实的“湖景房”啊,在利益勾连的驱动之下,湖泊自然就成为任意宰割的对象。
  据官方统计,2010年武汉水域面积比1991年减少约39%,从较长远的历史纬度来看:1950年主要城区湖泊127个,目前仅存30多个,也就是武汉湖泊在新中国成立至今,无论是水域面积和湖泊数量都消失过半了,这就自然导致武汉的蓄水能力成倍数下降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面临大雨来袭,自然是承载不了的。所以,当与1998年类似的大水来袭,武汉经历这样的水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武汉政府和人民子弟做出再大的努力,也是避免被淹的结果。
  武汉如此,南京也是如此,其实,全国各地的城市都是如此。发展工业牺牲环境,发展城市牺牲环境,这样一如既往的牺牲环境的最终结果,自然是牺牲广大民众了。
  诚然城市化进程是大趋势,但需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则,特别是地下排水系统。填掉地面的湖泊,那就建立起过硬的“下水道”来取而代之,让下水道来发挥起调蓄水情的功能。但是,我们很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只不过是个摆设罢了,甚至许多新城建起来,只注重地面的现代化,摩天大楼水泥森林,柏油马路现代街市……而地底的下水道处处都是肠梗阻,甚至根本没有匹配。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这些地下排水系统就慢慢成为历史欠账,大自然的报应就来了,动不动就是来个“看海”的场景。虽然在近几年来,市政工程开始补这个短板,但背后又充塞了不少贪腐现象,甚至成为某些地方官的生财之道。
  正因如此,现在“看海”的城市,也与日俱增,连北京等城市也出现这样的景象。
  可以这么说,很多时候,各大城市出现“看海”的奇观,根本不是雨水无情,而是雨水无处可去!这正是城市“看海”模式,愈演愈剧的根本原因。
  有人说:看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还是啥,就要看排水系统。每次都被淹,水都排不出去,怎么发展?难道是为了让我们的人民子弟兵留一下一个保留节目吗?啃面包、扛沙袋,脚泡成凤瓜般,手弄得伤痕累累,然后呢,各大媒体掀起一轮讴歌人民子弟兵的高潮,真心心疼我们的子弟兵们!
  现在“抗洪”不新鲜了,“看海”也不新鲜了,还搞什么谁是最可爱的人、农民火线入党、领导带病指导等等一系列报道,套路太多,程序太熟,很多人早已无感了。不如好好反省一下:猪羊都泡了水,鱼虾都跑上街,甚至连扬子鳄都在不可知的地方埋伏了,更有将近200多人死亡失踪了,能不能尽量减少伤亡和损失?灾难根本不适合办成喜事的。
  其实,少一点大而无当的三峡工程,多一点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可能更能造福民众。
  结语
  把责任推给自然灾害,是最容易的事,但是,雨涝险情成为如今的常态,却透着一种不正常。
  须知,天灾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人祸还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很多天灾还是人祸引起的,减少人祸,虽不到至于能避免天灾,但至少可以减轻灾害。
  个人微信号:jiaye6108
  公众微信号:meiriguanjian(观鉴)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