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脱贫攻坚,面对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不仅是指这一群体陷入贫穷的深度,还意味着走出贫困的难度是全方位的。没有致富的资源、路子是一方面,帮扶力量进入以后,恐怕还缺能干事、干活的“人”。原因很简单,有本事的人早闯出去了,有知识的人也通过上大学离开了,有把子力气的青壮年劳力也进城打工了,留在农村的以老人、小孩、病残人士居多。这个短板,在贫困地区更普遍也更突出。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在整个系统中是关键性甚至决定性因素。人的短缺,有可能成为结构性短板中最难突破的阻碍。贫困地区的发展,尤其需要开拓能力强的人。无论发展扶贫产业、现代特色农业,还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贫困地区都需要大批的懂市场、善经营,懂技术、有专长的人去干活、做事,带动农民增收脱贫。输入的人才是否对路,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其脱贫攻坚进度、脱贫能否稳定的关键性因素。 如何破解这个瓶颈?要吸引真正有志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人来,让其分享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红利。最亲不过故乡人。脱贫攻坚还是要为贫困地区培养“自己”的人才。一、充分用好政策性优惠、奖励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农村去、扎根农村。二、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对贫困地区的农村群众进行培训,补充急需、实用的本地人才。三、利用政策支持和特有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瞄准返乡青壮年、创业公司等目标群体做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消除贫困是长远大计,最忌急功近利。以往,农村扶贫多以给钱、给产业、上项目为主,有时却因“缺人”无法有效实施,难以发挥应有效用,甚至成了摆设、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寒了群众的心。短期看,贫困地区最缺的是领路人尤其是产业型人才,而从长远看,技术、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力方面的缺陷,可持续发展能力弱、青壮年发展前景小,是更深层的制约因素。无论是引进还是培养人才,都不能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致力于提升贫困地区整体的发展能力,以务实的态度把“人”的短板补好,使年轻人懂得在故乡同样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也能实现自身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