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花园老宅 在都江堰崇义镇,有一座三百年历史的古旧大宅院,那就是名动川西的官家花园。 官家花园占地1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于明末,成型于清初,相传最早为“尚书府第”,但在官家花园保存的碑记中并未见“尚书”记载,只有这座大宅院历经王姓、李姓、官姓代代相传的记述。至官姓一族,官家花园不断扩建,修葺,而最终成为现在的规模。 官家花园历经明、清、民国的发展,完整地体现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官家花园是由若干四合院组成的庭院式砖木结构瓦房,大小房间约120间,24个天井,是典型的川西庭院建筑群。在这个院落的大门前面有一长30尺、高15尺古代川西风格照壁,照壁正中是一个大红的福字,照壁檐下有精美的琴、棋、书、画砖雕。大门两侧有石狮一对,那是旧时大宅院都有的镇宅之物。高大的八字门墙向两侧伸展,直至将整个大院都包在墙内。转过照壁,便是官家花园气度不凡的大门和门厅。从这里走进官家花园的时候,每个游人都无不为它的穿越时空的风水、古朴的民俗风格、厚重的历史沧桑感所震撼。 官家花园历三百余年的兴衰而保存至今,其官氏一族必有其杰出人士。官兴文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官兴文,字蔚章,灌县崇义铺人,都江堰本土杰出的水利专家,1923年任灌县水利知事,1925年又任成都水利知事。在署理都江堰水利事务的任上,深入调查研究,大胆改革创新,整修鱼嘴,兴修白马堰、导江堰等,多有建树。 1925年,官兴文主持大修都江堰。经过分析,他认为要铸就鱼嘴的金刚不坏之身,除了要加强鱼嘴和堤岸的修筑外,缩短“鱼身”以强其体是关键。官兴文大胆作出将鱼嘴位置下移200米,使鱼嘴至飞沙堰的堤岸变得短而粗壮,成为名符其实的“金刚堤”。大修中,官兴文利用当时最新的测量技术,再次校准内江岁修淘修河床的基准,新铸卧铁一根,埋于凤栖窝下,作为每年岁修的基准。此次大修,基本奠定了鱼嘴和金刚堤现在的格局。 1942年官兴文主持修建导江堰,历时四年,终于完成了这条水渠,城北山下11万亩土地终于得到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庆祝导江堰建成通水的大会上,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张群亲自将导江堰正式命名为“兴文堰”,以表彰官兴文对都江堰水利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 官宦,又名官守朴,官家第十代孙,称官兴文为叔祖。1943年,年仅15岁的官宦还在中学读书,但抗战的热血早已在这个少年的身上沸腾。时值流亡迁徙到四川三台县的东北国立大学师生们带头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集体从军,抗战杀敌。 这一请愿行动,得到了四川各地大中学校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口号响彻巴蜀大地。官宦不顾家人的反对,积极报名参军,一次不行就二次,二次不行就三次,终于在1944年获准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驻印教导队二队当了一名战士。 以官家的名望和家产,官宦本可以过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把这一切都 放弃了。在印度一个边远小镇——宜都,官宦和一百多名同学一起被编入驻印远征军新六军第十四师学生教导队第二队,开始了艰苦的军事训练。宜都的背后就是令远征军老兵们闻之色变的野人山。 三个月的军事训练结束后,官宦就随部队一直参加了对日军的反攻行动,遗憾的没等到走上反攻的前线,没等到看见远征军反攻大捷,官宦所在的部队就奉调回国了。 抗战胜利后,官宦进入黄埔军校学习,1949年在灌县和平起义。(何民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