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很多时候走在熙熙攘攘的市街上,看着攫利者飘浮的行色,听着叫卖嘹唳的声音,我总会想起那句古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内心不禁忧郁起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心浮躁的社会,也许更多的人追求的是功名利禄,名车毫宅。鳞次节比的高楼大厦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在逃逗人们的神经,吸引人们的眼球,突然感到人到底是被生计追迫着,本质上是与觅食的兽们无多大差异的。古人把人叫“两脚兽”,是确当的。既然是兽,对物质的索求,便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是生之维系的基础。并且,世人多认为,物质索取得越多,支配起来就愈有余裕,生命的自由就越多。
然而,即便对物质的追逐是人性的。但被物质支配着人的生活,终有沦落的味道。因为人到底是人,而不是兽。想到此,心情竟烦躁起来。
从市街折回书房,翻几本闲书,一本《爱的教育》、一本《城南旧事》、一本《简爱》、一本《父亲的写作》、一本《难忘徐志摩》。当我做无目的阅读的时候,总是同时翻几本书,便发现都有一个趣处:书中的人都有浪漫情怀,他们都是被书香涵养着的人,他们生活在精神里,因而他们都具有一种“神性”,即:不为物质所动,煮字疗饥。感觉着他们的“神性”,烦躁的心竟在不知不觉间,平静如水。所以,涵养着书香的人,与物欲淡远了,饱尝着简约之境给内心带来的平静。这种平静,就是心灵的自由,就是幸福的本身。那么,书籍对人的意义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一个感受到阅读乐趣的人,会不由自主的喜欢上读书。一本好书,可以是你孤独时最好的朋友和亲人。一本好书,可以在你孤独的时刻,突然找到共鸣的快乐,不经意间找到你一直都追寻的答案。好的书籍作着这样的证明:人与兽的区别就在于,人可以不为生存而生存。
一书在手。神游太极。这是惟有人,才能领略的境界。也就是说,人完全可以生活在精神之中。
思至此,又想到我们的生活不是一直都是理想而浪漫的,有时枯燥、烦闷、压抑和消沉会不可避免地漫上心头。当自己最看重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感情,由于世事的乖戾,机缘的作弄,突然就离你而去了,便感到山之欲倾,身之欲倾,几乎感到再也没有生的出路了。人时时会陷入沉沉的孤独之中,亦会感到人生的短暂和飘忽,便生出难以排遣的幻灭感。有段日子我至今记忆犹新,它让我生活在“零度空间”,有时不能呼吸,甚至痛不欲生。但一旦进入书的境界,就会让人忘记眼前的烦恼,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可爱。进入书的境界,发现每本书都是一个无言的友人,只要你肯于与其亲近,他都会与你娓娓地叙说,就像小草沐浴甘露,你的心便倏地清亮起来——日子其实是毫不灰暗的,是你未打开心灵的窗子。静静想来,书是人类不竭的生命;人只有一次生命,每人都只有一种生命的感受,但你每读一本书,就多了一种生命感受,那么,读过千本万本书,你就拥有了千条万条生命。同样,一个人只能活一生,但只要你从古读到今,你就拥有了千百万年的人生经验,就等于你从古活到今,如果你再留心著述,你的人生轨迹会延伸到时空的深处,你是不死的。
于是,人与兽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可以以精神疗救肉体;也可以以精神的记述——书籍,拓展延续生命的疆域,使生命不朽。
正是这种属性,才使人高贵起来;那么匍匐在物质之上的人,不仅是沉沦,而且是自戕。
“宫殿里有悲哭,茅屋里有歌声”——人的幸福,是由精神支配的,不取决于物质的多寡。
“贫穷而能静静地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这是海德格尔“人要诗意地栖止”的形象的阐释,人摆脱了物质的羁束,在精神的世界里会得到无限的自由。书籍是我最感激的朋友,是我修炼自己最好的工具。文字中蕴含着太多的经验和智慧,只要我们带着问题去思考,总能找到一些线索甚至我们需要的答案,用别人的经验和智慧去增长自己的见识,开阔自己的胸怀,提升自己的品位,荡涤自己的心灵,这或许就是读书的幸福吧。
书籍是一盏明灯,能照亮前方的路,而读书则是一场旅行,能让我们看得远,看得更清晰。满纸墨香闻出好心情,文字海洋涌现正能量,字里行间领悟其玄机,静谧之中倚竹思人生。有人说得好:“一个人越是有思想,越是能发现人群中卓尔不凡的情调;一般人是分辨不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
阅读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纯粹的精神生活。最能解放我们心灵的,莫过于阅读。阅读能改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心灵的洁净,精神的芬芳,智性的通圆,全在于阅读。
德昌县德州镇果园小学李文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