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入夏无病三分虚”,经过夏三月酷暑的煎熬,人体抵抗力下降了许多,尤其是人们的肠胃多少都会出现一些“病态”,原因有三:一是消耗过大,影响肠胃;二是补充不足,功能下降。天气闷热,使人有“苦夏”的感觉,影响食欲,生活、饮食无规律,进而导致消化功能下降;三是过食寒凉,损伤肠胃。
白露养身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衣
民间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说法,中医也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讲究,这都是在说,白露节气一过,天气将逐渐变凉,日常穿衣服不能再向夏天一样赤膊露体了,需要及时根据天气变化添加衣物,以防着凉感冒。
二:食
白露节气已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海鲜肉类等营养品的进补,而忽略了季节性的易发病,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机体的损伤,影响了学习和工作,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在食物的属性中,不同的饮食有其不同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补泻”作用。不同的属性,其作用不同,适应的人群也不同,因此,每个人都要随着节气的变化而随时调节饮食结构。
饮食作为保健措施首先是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而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保健预防措施。合理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人体的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如《内经》所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即人体正气旺盛时,邪气就没有机会侵袭肌体,自然也就会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只有通过食物的全面搭配,或有针对性地增加上述食物成分才能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中医前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用动物肝脏预防夜盲症,用海带预防甲状腺肿,用谷皮、麦麸预防脚气病,用水果和蔬菜预防坏血病的记载。在这里建议大家秋季来美年大健康对自己的身体做一个全面的体检。
白露既为典型的秋季气候,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秋季的气候特点——干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我们讲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对普通大众来说,简单实用的药膳、食疗似乎更容易接受。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在此要提醒大家的是,当您选用这些药品的时候,一定要首先征求中医的意见。
三:住
俗话说,“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白露节气过后,虽然白天的气温仍可达三十多度,但日夜气温差较大,夜晚气温较低,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因此,夜间睡觉最好不要再开着空调,也不能袒胸露背,一定要注意做好腹部、关节等处的保暖工作,以免着凉或者带来一些疾病困扰。
四:行
秋天气候宜人,是一年中非常适合锻炼身体的好季节。白露节气的运动养生可以在“秋冻”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户外运动,不过运动项目的选择应因人而异,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活动,以爬山、太极、散步等较为舒缓的运动为主,要量力而行。
秋天是收获的美好季节,气候宜人,景致亮丽,硕果丰实。诚愿各位身体安康,心情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