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小别离》的热播顺便带火了一个话题:低龄留学。《小别离》讲了三个家庭的故事,分别代表着三个不同的阶层:朵朵成绩中等,但擅长写作,在网上发表小说,爸爸是眼科医生,妈妈是化妆品公司高级经理;琴琴是尖子生,每次考试都在年级前十,爸爸是出租车司机,妈妈是社区医生;小宇聪明调皮,成绩是班级倒数,但架子鼓打得很好,爸爸是大公司老总,衣食无虞,但需要与后妈斗智斗勇。
这三个初三学生是好朋友,因为不同的原因,家长都希望将他们送出国读高中。朵朵成绩没有办法提高,甚至在学业压力下患上了焦虑症,她爸爸因此提出让她准备出国;琴琴成绩优异,考重点高中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她妈妈觉得“就算将来考上清华、北大又怎样,现在这么多海归、硕士、博士,到时候只能去做个小白领,看着光鲜,但实际上就是社会底层,所以还是要出国镀金”,于是不惜用卖房、将女儿过继给在美国的姐姐等极端的方式,竭尽全力要将女儿送出国;小宇成绩一直是班级倒数,如果在国内考大学只能上个职高,为了让他能上一个好高中,将来能上个好大学,回来顺利接替自己的家业,他爸爸准备在国外给他买个大房子并找人陪读。
不管是用来躲避非人性化的中式教育,避免压力过大的升学压力,作为在国内上不了好大学的备选方案,还是作为稳定、有效的社会晋升渠道,出国读高中被看作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可以解决孩子在国内教育体制下遇到的各种问题。于是,有条件的家庭出钱出力,“把孩子送出国”,规避风险,减小压力,接受更人性化的教育,上更好的大学;没有条件的家庭,创造条件,倾尽全力,希望不让孩子输在这起跑线上。然而,出国留学,尤其是低龄留学,是不是可以实现家长的这些期待?选择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将孩子送出国,究竟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当然,国外的教育更加人性化,更关注个性,有更多样化的选择,国内的教育全是应试,压力大,压抑创造性,孩子在这样的体制下都会变成考试机器。这是朵朵选择出国留学的原因,是《小别离》传递或者强化的刻板印象。但是,国外的教育可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国内的教育也没有电视剧展现的那么糟糕。到哪里都是会吃苦的,到哪里都有压力,到哪里都要考试,但在哪里也都有优质的教学、老师和支持,送孩子去国外就可以规避竞争和压力,就可以接受更好教育的想法是站在外面的人对围城之内的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