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011|评论: 16

[漂泊·他乡] 国庆假期走进成都市十二桥烈士陵园内瞻仰祭拜牺牲在成都十二桥的营山籍烈士杨伯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8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0038sh7937st7x8187t7.jpg

向烈士致敬

110217hcznkyf9biilbnnb.jpg

成都十二桥烈士陵园全景


110904y3mwlesthsl1nd1v.jpg

成都十二桥烈士陵园周围的苍松翠柏

111811oqp1aorjo1kncpky.jpg

成都十二桥烈士陵园的简介

QQ图片20160930154310.png

十二桥烈士陵园附近的雕塑

QQ图片20161008111154.png

解放前国民党特委设在成都市位于十二桥附近的将军衙门看守所,十二桥烈士关押于此

QQ图片20160930163003.png

成都十二桥烈士名录

QQ图片20161008111212.png

解放后为十二桥烈士开追悼会的情景

110412phqwanfsenknwqpr.jpg

成都十二桥烈士陵园浮雕

110503jaqannwut6i6u98n.jpg
QQ图片20161008113047.png

位于成都十二桥烈士陵园内的营山籍烈士杨伯恺之墓

QQ图片20161008112007.png

杨伯恺烈士的生前照片

112027vu7ej67rxzzbstzx.jpg

附近宣传栏上关于营山籍烈士杨伯恺烈士的简介

111911ayl98rx9r80gh9lg.jpg

前来吊唁祭拜的人们

QQ图片20161008112303.png

QQ图片20161008112007.png

吊唁时留下的花圈花篮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6-10-8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好像是我们营山的吧!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wt87802880 发表于 2016-10-8 11:36
他好像是我们营山的吧!

营山县小蓬乡杨家坝的人

发表于 2016-10-8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崽子 发表于 2016-10-8 11:42
营山县小蓬乡杨家坝的人

向英雄致敬!!!

发表于 2016-10-8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英雄致敬!!!
发表于 2016-10-8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英雄致敬!
发表于 2016-10-8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烈士致敬

发表于 2016-10-8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英烈致敬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10-8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烈士致敬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3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103035v7fzk1hbpbi1yba1.jpg

永垂不朽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8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114706ep44aa6i7zt3mc3l.jpg


114711vqgz3a3myg6d4lyd.jpg

营山县城红军广场红军桥上面关于杨伯恺烈士事迹的记载与杨伯恺烈士的浮雕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8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伯恺,原名杨询,字道融。1892年12月16日生于四川省营山县小蓬乡杨家坝(今小蓬乡花园村)。杨伯恺自幼聪明伶俐、活泼开朗,6岁时就学于本乡圣水寺私塾,10岁入营山县立骆市高级小学,后考入顺庆联中。1917年到上海求学,又考入北京法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3月,他同第一批勤工俭学学生一起从上海赴法国。最初,他在里昂干粗活,不久又和李富春、聂荣臻等进入制造火车头的史乃德工厂。1921年,他积极投身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等领导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运动。1922年6月加入共青团,任团支部书记,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24年1月,他参加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召开的第四次代表大会。
      1925年3月,杨伯恺回到上海。时值“五卅运动”爆发,他立即投入革命运动,连续在中共中央办的《热血日报》上发表痛斥帝国主义的文章。为了加速革命进程,培养革命干部,建立我党活动据点,1925年秋,党组织派杨伯恺回四川协助吴玉章在重庆开办“中法大学”,并担任中共重庆地委教育委员会委员。为打开川北农村的革命局面,1926年2月,杨伯恺回到家乡营山开展革命活动。他自己编写教材,开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真理,动员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反帝反封建、打倒军阀和土豪劣绅,废除苛捐杂税的斗争。1926年3月2日,四川省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县级农会——营山县农民协会在杨伯恺的家乡正式成立。在此期间,杨伯恺还筹建了第一个中共营山支部,及时向党中央、团中央写信报告了组织发展情况,并请中央对新发展入党的三位同志予以批准。他还特地向中央表示:“新加入三人,我必使其在最短期中,对于主义及组织有相当的了解,且使其为全县工作努力。”不久,营山全县即建立起区农会22个,乡农会64个,会员发展到近万人。红四方面军进入营山后,身为乡农会负责人之一的杨伯恺的父亲杨光普,带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后于长征途中光荣牺牲。
       1927年3月31日,杨伯恺回重庆参加中共重庆地委召开的反帝群众大会。国民党右派对手无寸铁的到会群众进行野蛮镇压,制造了死伤900多人的“三•三一”惨案。杨伯恺头部受伤,幸免于难。“三•三一”惨案后,中共重庆地委和省委党部遭到破坏,四川顿时乌云满天,一片白色恐怖。杨伯恺毅然决定到武汉寻找党组织。1927年4月,他来到汉口,向党组织汇报了“三•三一”惨案和中共重庆地委遭到破坏的情况。此后,党组织分配他在汉口一所中学任教。在此期间,他作为四川代表,出席了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不久,杨伯恺接到党组织通知,让他立刻离开学校赴广州参加革命运动。杨伯恺偕夫人危淑元到达上海后,始知广州苏维埃政府在与军阀和帝国主义斗争中,因力量悬殊而撤退。于是,杨伯恺便留在上海,在中共沪东区委领导下参加党组织的工作。作为上海泰东书局、世界书局和招商公学的支部书记,杨伯恺对当时党内的“左倾”作法多次提出不同意见,以致在1929年春被头脑发昏的领导人割断了党组织关系。但是,杨伯恺没有放弃革命,一如既往地与党内同志保持着紧密联系。
    1929年下半年,杨伯恺在上海海宁路三德里45号开办辛垦书店,在经营书店的同时,翻译出版了多部十八世纪西欧哲学名著,如:荷尔巴赫的《自然之体系》、赫尔维修的《精神论》、赫拉克里特的《哲学思想集》以及《哲学道德集》、《学说与格言》、《思想起源论》等等,此外,他还编辑出版了“科学丛书”、《二十世纪》等刊物,极力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广泛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和国外最新技术成果,引导民众抨击庸俗哲学,追求知识和真理。
      抗战爆发后,杨伯恺从上海到南京八路军办事处会见了叶剑英同志,听取回川工作的意见。到达武汉后,他安排妻儿先行返川,自己则和学生陈同生一道去完成党组织派遣的任务,到山西作抗日川军的统战工作。1937年冬,他们来到了第22集团军总司令、营山同乡邓锡侯驻防的山西省洪洞县。杨伯恺向邓锡侯介绍了共产党关于联合抗日的主张,邓深为敬佩,表示愿意摒弃前嫌,与八路军携手抗战。
      1937年底,杨伯恺回到成都后,在文教界和川军上层从事统战工作。这时,他应成都协进中学校长、川军进步将领陈离的聘请,担任该校教务主任。他经常对学生灌输抗日爱国思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将该校办成了“第二陕北公学”,并输送了许多学生到延安抗大学习。后来,杨伯恺又将自己不满16岁的大女儿杨洁送到革命圣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解放后,杨洁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担任编辑和导演,被评为1978-1987全国影视十佳导演。她导演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荣获1988年全国电视剧飞天奖)。
       1941年10月,杨伯恺与同事创办《大学月刊》,广泛宣传民主宪政,积极推动大后方的民主运动。1943年春,他又担任了《华西日报》主笔。杨伯恺平生最恨法西斯独裁,他义正词严地抨击国民党反动派摧残民主自由和文化事业。“他是一个忠贞无畏的战士,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革命事业。不论他做什么工作,不论他的公开身份是什么,他都运用一切方法向国民党统治集团作不屈的斗争。”(杨洁《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1944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时,为了进一步搞好党的统战工作,适应民主运动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杨伯恺积极协助张澜先生在成都建立民盟四川省支部,并以个人名义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中央委员兼四川支部宣传部长。当时,国内主张民主的呼声不断高涨,要求蒋介石结束法西斯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成立多党派的民主联合政府。在《华西日报》的几年中,杨伯恺不断为民主而呐喊拼搏,先后写出了《民主的理论性与现实性》、《实现民主的实际工作》、《民主与民权》、《扫除团结的障碍》、《紧急关头的紧急对策》、《抗战第八年度的特质和任务》等社论文章,这些文笔犀利、正气凛然的文章“如同一支支利箭射向国民党统治集团,痛骂揭露他们祸国殃民、贪污腐败的种种罪恶行径。”(杨洁《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为此,国民党反动派将杨伯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意欲除之而后快。
       1945年5月,《华西日报》被查封后,杨伯恺又于1946年5月创办了《民众时报》,任总经理兼主笔,继续高举反蒋反美的大旗,为擦亮大众眼睛,唤醒人民而战斗。可是不到三个月,《民众时报》又被勒令停刊。尽管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不断遭到反动当局的摧残压制,但杨伯恺从不屈服,他将报社印刷厂改名为“华昌印刷厂”后,又办起了《青年园地》和《时代文摘》,继续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
       1947年夏,国民党为了稳定其统治区日益动荡的危局,密令各地党政军警宪特机关,在国统区大中小城市中,明目张胆地抓捕手无寸铁的革命人士。当时,得知这一情报后,有同志来送信,要杨伯恺离开成都躲避风险。杨伯恺说:“我在领导盟务,平时号召革命,在紧急关头,自己不该躲避。”他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坚持战斗。6月2日凌晨,丧心病狂的国民党特务查抄了杨伯恺的住所,并将他嘴里塞满棉花,眼睛贴上膏药,两手反捆关进成都将军衙门监狱。“将军衙门监狱是专门关押政治犯的集中营。在这个人间地狱里,杨伯恺与敌人进行了两年零七个月的顽强斗争。”(危淑元《回忆杨伯恺烈士》)当敌人企图以写悔过书作为释放条件时,杨伯恺严辞拒绝:“我绝不写一个字,就是马上枪毙我也不写。死怕什么,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死得有价值!”在铁窗里,铁骨铮铮的杨伯恺用坚强的意志,挫败了敌人的利诱,忍受了各种酷刑。
      1949年8月29日,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举行扩大会议,作死守四川的部署。胡宗南部主力迅速在成都附近集结,妄图进行川西平原决战。为了镇压人民革命,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国民党反对派对共产党员和进步的民主人士大开杀戒。1949年12月8日,55岁的杨伯恺和王干青、于渊、余天觉、毛英才等30余位同狱革命战友,被残酷屠杀于成都通惠门外十二桥边。
      在杨伯恺牺牲后的第17天,即1949年12月25日,成都和平解放。1950年1月3日,成都军管会将杨伯恺烈士遗体迁葬在文化公园。为庆祝成都解放,在东胜街沙利文旧址召开的一次盛大宴会上,贺龙将军为杨伯恺的遗孀危淑元敬酒时说:“杨伯恺同志是一个坚强的共产党员。他的牺牲,我们都很惋惜。请你不要难过,这仇一定要报的。”(危淑元《回忆杨伯恺烈士》)1950年1月17日,旅居成都的60多名营山县籍知名乡友为杨伯恺烈士举行了追悼会。为了缅怀先烈,激励后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共营山县委、县人民政府,特在县城近郊骆市镇修建了杨伯恺衣冠墓和烈士陵园。
       原载《四川档案》2012年第1期

发表于 2016-11-28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烈士永垂不朽!!!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9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102634sl25hjgta4cpatxz.jpg


QQ图片20161215163150.png

QQ图片20161011093743.png

QQ图片20161107111325.png

QQ图片20161011093844.png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9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104235gz82oi46o2lfd62e.jpg
235316b6wkku9x8ie9icby.jpg

发表于 2016-12-19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o花园村那不就是我村了 !!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