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秋季,又到了呼吸道疾病横行之际,不少人把咳嗽判别为感冒引起。事实上,一些经久不愈的咳嗽,有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先期症状。
相比哮喘、肺炎等常见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似乎还是个相对陌生的名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不可逆转性治疗为特征的气道阻塞性疾病,属于破坏性很强的肺部疾病。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患者会频繁地感觉到心悸、气短,稍微有一点运动就上气不接下气,甚至经常会有种“很闷很闷的濒死感”。
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内科教授钟南山指出,据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9.9%;每分钟有2.5个人死于慢阻肺,吸烟是慢阻肺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戒烟能够有效延缓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下降,因此,慢阻肺的治疗策略应该前移。
“慢阻肺如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常见的、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但却未得到像其他慢性病一样足够的重视。”钟南山说。
2030年慢阻肺将成全球第三大死因
慢阻肺是2010年全球主要死亡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估计,到2030年,慢阻肺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届时,慢阻肺也将成为导致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损失的全球第七大病因。
1999年,钟南山就开始在各个场合宣传慢阻肺预防的重要性。“我记得1999年左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特别重视慢阻肺的防治。因为1998年的美国数据显示,他们所有的心血管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病死率明显降低,比1963年降低了60%以上,唯有慢阻肺增加了163%。”钟南山回忆起17年前的数据时,思路、逻辑依然清晰。当时在国内,由于忽视对慢阻肺的预防,患病情况更甚于美国。
慢阻肺是一种可导致患者呼吸功能逐渐下降的慢性肺部疾病,以往较多诊断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大多都是慢阻肺。一旦患病,慢阻肺患者及其家庭都面临身体健康、精神状态和医疗开销的多重打击。
广州呼研所钟南山院士、冉丕鑫教授和郑劲平教授等人组成的团队,联合全国其他单位,运用符合国际标准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002-2004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广东等7个省市的9个研究中心对25627人进行慢阻肺病流行病学调查。
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为8.2%,38.6%患者无吸烟史,不吸烟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达到5.2%。早期慢阻肺患者占70.2%,这表示早期预警和防治措施对治疗有重要意义。
吸烟是慢阻肺重要发病因素
慢阻肺的发病因素很多,迄今尚有许多因素不够明了,有待进一步研究。近年来,科研人员认为,慢阻肺发病因素包括个体易感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两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影响。
现在认为比较明确的个体易感因素为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吸烟,另外还包括空气污染、接触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烟雾、过敏原、工业废气和室内被污染的空气等)。在我国农村,慢阻肺的危险因素还与烹调时产生的大量油烟和燃料产生的烟尘有关。
钟南山指出,吸烟为公认的慢阻肺重要发病因素,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率也越高。根据美国一公共卫生机构1974年的报告:“已出版的流行病学、死后病理解剖和实验室资料表明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主要病因。”
统计资料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率吸烟者较非吸烟者显著增加,而且与吸烟量有关。支气管炎的死亡率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大3.6-21.2倍;而肺气肿则达6.9-25.3倍。这是因为香烟中所含成分与污染的大气所含有害物质相似,且远远超过工业允许浓度。
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其中主要有焦油、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氰氢酸、丙烯醛和尼古丁6种。这些物质能使支气管上皮纤毛变短、不规则,纤毛运动发生障碍,降低局部抵抗力,削弱肺泡吞噬细胞的吞噬、灭菌作用,容易导致病菌侵入引起感染;能引起支气管痉挛,增加气道阻力;还能引起支气管黏膜下腺体细胞增多、肥大,分泌黏液过剩。吸烟者死于慢阻肺的人数较非吸烟者为多。此外,被动吸烟也可能导致呼吸道症状以及慢阻肺的发生。
27岁的小李便是被动吸烟的直接受害者,去年他被确诊为慢阻肺,他本身并没有家族遗传史,自己也从不吸烟,但从20岁起他便在火车上做乘务员。乘务员的休息室一般就在两节车厢的交接处,这也是列车的“吸烟地带”,所以他每次上班都深受“二手烟”的困扰。
近年来,“慢阻肺”患者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许多患者初次确诊慢阻肺时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下。疾病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多的还是在考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度,一方面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要长期受不同程度的病痛折磨,另一方面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支柱,他们的身体状况无时无刻不在牵动家里每一个人的神经。
“根据统计,不抽烟又不使用生物燃料的患病率是5%,每天使用生物燃料的患病率会达到7.1%,抽烟的患病率是9%,如果抽烟和使用生物燃料叠加,那患病率会更高,会达到19%。”钟南山说。
钟南山提倡控烟多年,但是他表示,对于效果并不满意。《2010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部分)》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02年后的吸烟率、戒烟比例和二手烟暴露情况没有明显改善,现在吸烟者总数仍高达3亿,72.4%的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的危害,戒烟率仅为16.9%。
根据英国医学刊物《柳叶刀》2012年8月刊登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男性吸烟率为52.9%,已经过半;20-34岁的每日吸烟者中,超过一半的人在20岁以前成为每日吸烟者。这意味着,如果不加以控制,高吸烟率将在中国青少年身上延续。
相比较而言,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英国烟民占总人口比例从1974年的45%下降至20%。根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的报告显示,18岁以上吸烟者的比率从2005年的20.9%降至2013年的17.8%。
“对于那些想戒烟但是下定不了决心的个案,我们在做一个实验,每半年检测一下他们的肺功能。每个人45岁以后肺功能都会逐渐下降,但是,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比常人快很多,只要我们发现下降过快,超过正常人的下降曲线,就要提高警惕,及早干预。”终南山说。
钟南山强调,早期发现肺功能开始快速下降的患者,如果及时戒烟,他们的肺功能会有一定的恢复,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早发现早治疗,早期慢阻肺患者是可防可治的。
气促是慢阻肺的特征性症状
2012年5月,卫生部、发改委等15个部委联合制定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圈出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而根据卫生部的2014年的统计表明,慢阻肺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高居疾病死亡率第一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中有六成患的是慢阻肺。
但是,慢阻肺的防治普及程度却远没有达到和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一样的标准。钟南山指出,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1/3患者无症状,近2/3患者在以往检查中没有给予诊断,显示慢阻肺的漏诊、误诊情况严重。慢阻肺须接受肺功能检查,但93.5%患者没有做过肺功能检查。84%Ⅱ级及以上患者未接受过治疗,说明我国慢阻肺诊治情况严峻。
“大多数来就诊的患者已经出现严重气促症状,也就是说,大多数患者的肺功能比正常人减低已经接近一半,这时候再进行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钟南山说。
气促是慢阻肺的特征性症状,而且与慢阻肺急性加重存在密切的关系。患者长期存在症状或其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是大多数慢阻肺患者的就医原因。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气促通常持续存在而且呈进行性加重。患者最初可在进行爬楼梯等体力活动时注意到气促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和肺功能的恶化,气促症状会进一步干扰患者生活,并将影响到日常活动,例如出门买菜等。在疾病发展到最严重阶段的时候,气促症状甚至会限制患者从事简单活动,例如洗嗽和穿衣等。
“我们希望做到的是,将治疗战略前移。”钟南山说,“例如糖尿病,原来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出现才开始治疗,现在的治疗理念是血糖高了就开始治疗。高血压,不会等到头痛中风才开始治疗,一旦血压高了就应该开始治疗。慢阻肺也一样,不能等到呼吸困难才来进行治疗。”钟南山解释道:“我们希望肺功能检查也像测血压血糖一样被列入常规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