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途看到的,觉得写的很好,很喜欢这样的乐山,然后就转载过来了,PS.稍微修改了一些。
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是北方佛教的代表,普陀、九华是东部佛教的代表,而乐山峨眉山则是西南地区佛教的代表。
四川佛教在东汉时就已萌芽,隋唐时光大兴盛,它形成了几个明显的文化带,一是川东以重庆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带,一是川西北的藏传佛教文化带,还有一个就是峨眉山和乐山所在的川西佛教文化带。
乐山的川西佛教文化因为和本地民间文化融合得好,让乐山人民的生活也带着佛韵。被佛教思想渗透的生活习俗,带有佛教因果色彩的歌谣、谚语、诗词,佛教的礼俗、饮食、建筑、唱诵、医药甚至戒律,都成了老百姓生活中屡见不鲜的内容。
摩崖造像与建筑——从世界上第一座大佛说起
四川境内的摩崖造像是中国佛教美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数量众多、体量巨大、类型繁复、晚期造像多而著称。乐山大佛当然是最负盛名的,若以四川境内的造像分布作放射状图绘,乐山大佛正好处在放射中心。
东方佛都
东方佛都,与乐山大佛同在乐山市凌云山。根据唐代《大象阁记》记载,凌云九峰,峰各有寺。然而,抗元战火将四峰寺庙毁去。而今的东方佛都循古迹恢复旧貌,保留唐代原有山林风貌,依山取势、高低错落、林隐千佛、洞中百窟。
乐山夹江千佛岩
靠青衣江左岸的石壁上,排列着200多窟石刻造像共2400余尊,故称"千佛岩"。像开凿于隋,兴盛于唐,延及明、清;2006年,被作为唐代文物,国务院批准其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寺院星罗棋布
乐山的寺院星罗棋布,在佛教鼎盛时期凌云山上九个山峰均有寺院,峨眉山有205座寺院。虽然历史上战争、瘟疫、饥饿,人世间朝代更迭,有的寺院被彻底摧毁,甚至成为杀戮的场所;有的在风雨雷击中消失,化为残垣断壁瓦砾废墟,但佛法要义丛林清规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从未废止中断。僧人们在远离人世喧嚣的高山密林之中不但保存了源自古印度文明结晶,而且更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巴蜀传统文化。
乌尤寺
乐山的寺院建筑也汲取了民间文化的精华。如中国独特的园林寺院——乌尤寺,是李冰所凿离堆之一。它就修建在乌尤山上,寺院依山取势,随形布局,深得南方园林曲折幽深之意趣,成为一座被建筑、园林学家津津乐道的园林式寺院。既是寺院又是名山胜景,既有信众可参拜的佛教殿堂楼观,又有众生可游览的非佛教园林亭台。
峨眉武术--中华武术三大流派之一的峨眉派
女子防身术——峨眉拳(图片取自國際線上專稿)
道家在峨眉山修炼内心和身体的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功法,汉代佛教传入又带来古印度的瑜珈、柔术等等,逐步融入其中演变为武术。直到南北朝时,一个曾经当过将军的淡然法师,结合原有的东西创立了一套功夫,经隋、唐、宋、元、明、清历代高僧不断补充完善,推陈出新,形成峨眉武术刚柔并济的特色。
梵音民歌——起源于民间,升华于佛门
乐山的佛教寺院早晚课诵曲调基本一致,乐器轻敲慢击,从容有节,不强不弱,不高不低,舒缓婉约。梵呗佛曲过去是口耳相传,活体传承,并无统一标准曲谱,韵调随人变化,直至清末才基本定型,传承至今,故极具个性特色。
堂灯戏
梵音起始于民间,升华于佛门,互相借鉴、创新,形成既同源又各具特色的曲调。比如流行于峨眉、夹江及交界的洪雅、丹棱农村,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民间小调——堂灯,又称灯戏。
民风——禅风的土壤
乐山大佛是弥勒菩萨造像。佛祖预言自己入灭后弥勒将成未来佛,给人们带去光明与幸福。最初弥勒在佛祖一些弟子眼中是个“不修禅定,多具凡夫身,未尽诸漏”的人,但佛祖却因弥勒不畏艰苦,着重利他,而另眼相看。
弥勒信仰从东晋开始在中国有广大的影响,一些农民起义也以“弥勒出世”为号召,故唐玄宗在盛唐开元年敕建乐山弥勒大佛。受弥勒信仰的影响,不但憨态可爱的布袋和尚演化为弥勒佛,在乐山寺院中广为造像,而且以各类材料制成的大肚弥勒坐像也成为吉祥福寿的艺术陈设品深受欢迎。在乐山佛教民间信仰中,弥勒象征光明未来,接引众生到兜率净土世界。
农村许多老人,尤其是妇女多存彼岸思想,祈祷来世幸福,消灾弭祸,积善存德风气浓厚。故坚持初一、十五吃素的老人很多,甚至不乏吃长素者。意在不杀生,慈悲一切生灵。受此影响,峨眉方言中出现些回避“杀”、“死”等的词汇。如峨眉乡下老人依旧说“杀猪”为“洗猪”。每年佛诞、观音圣诞等节日,凌云寺、乌尤寺、报国寺、伏虎寺等寺院朝拜的人络绎不绝,除夕之夜更是香烟燎绕,人头攒动。
诗画——佛理禅趣与民间艺术相互促进
中国诗歌起源于民间歌谣,讲究意境升华。融入佛理禅趣后,更加光芒四射。六祖惠能主张顿悟便有四句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讲参禅,破除规举,跳出巢臼,这对诗人大有启发,说明作诗要体会诗意,体会了诗意就可破除声律。即妙悟之外,尚有神韵。
素斋与美食
乐山佛教属汉传佛教,从南北朝起就明确规定不得食用荤腥,只能吃素,故寺院的饭食称素斋。这里的“荤腥”除所有动物肉、动物油外还包括葱、蒜等,这就使得僧侣的食物变得十分有限。而僧人们却把禅宗幽默生动,活泼大胆的作风及工巧明(指通达有关技术、工艺、音乐、美术、书术、占相、咒术等之艺能学问)发挥到素斋中,创造出一个个美味健康的素食。其中最有名便是雪磨芋和西坝豆腐。
早在三十年代,峨眉山金殿(永明华藏寺)主持和尚圣谓, 一次偶然机会,发现一方剩余的魔芋经过几天霜雪冷冻后,发泡成海绵状,吃起来万分可口,便仿照试制,结果味道鲜美,于是开始制作,雪魔芋从此问世。
禅茶一味
在峨眉山,最早饮茶、植茶的是道人及僧人。在远离人群,缺医少药,食物匮乏,寂寞冷清的高山上,茶给他们身心带来极大的好处。
四川是产茶大省,乐山下辖的峨眉、马边、峨边、沐川均为产茶大县。峨眉山山高雾浓,故自古出产顶极绿茶。这里产的竹叶青茶已纳入中国驰名品牌,仙芝竹尖、峨眉雪芽、森林雪、碧潭飘雪等也享誉全国。更可贵的是马边发现的野茶树,受到当地茶农自发的保护。
乐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在文化遗产中,佛教文化是核心。而佛教文化作为地方文化要素,它的核心思想是教人从善、向善、信善,善是核心。乐山文化的特点之一便是包容性,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文化,这才有了乐山的仁者胸怀。